
網友聚會時穿漢服行漢禮 欲引導全球潮流(圖)
文/圖記者 李天君
在普通人的眼中,他們是群奇怪的人:著裝是上網對照馬王堆出土的漢服設計裁剪出來的,平日見人拱手作揖,打招呼則以姓名之外的“字”相稱……這群人稱自己叫漢服實踐者。本月2日,在深圳市首屆公園文化節(jié),幾十名漢服實踐者在蓮花山公園里進行了美麗的演繹。
他們是群什么樣的人?他們怎么組織在了一起?記者采訪了部分漢服實踐者。
網上下載圖片自費做漢服
本月2日,蓮花山公園,一群身穿寬袍大袖的人們吸引了觀眾的眼球。他們束發(fā)、頂冠,行古人之禮———如及笄、冠禮(男女成人禮),彈奏古箏。這一幕幕讓人仿佛回到了古代。
記者現(xiàn)場采訪了幾位還未來得及上場表演的“演員”,原來這是一群漢服實踐者。他們都是自發(fā)參加漢服實踐活動的網友,衣服都是從網上下載圖片,自己找裁縫做的。
一位名叫娟子的女孩說,他們從網上下載漢服圖片后,把式樣交給裁縫,讓他們剪裁的。這些圖片也都是國學學者通過馬王堆出土的漢服實物和文獻記載研究出來的?!坝行┤俗约簳眉羰炙嚨?,還自己動手做呢。當然,所有的費用都是自費,包括活動經費”。
看了漢服實踐者的表演,觀眾們有人說,還是漢服好看啊。這其實也正是吸引不少女孩參加漢服實踐的初衷,開始是為了好看,學了之后才知道個中“大有學問”。
全球網絡會員達七萬多人
本月4日上午,記者見到了活動的組織者凌龍(本名翟志強,凌龍是他給自己取的字,在漢服圈里都叫他凌龍),他個子不高、但雙眼很有神采。
據(jù)他介紹,漢服實踐最早起源于深圳。2003年,百家講壇興起一股國學熱,深圳的大漢、漢流蓮(均為網名或漢名,漢服實踐者里均如此稱呼)等發(fā)起了漢服實踐的運動,從最初的幾十人發(fā)展到現(xiàn)在有全球網絡會員7萬多人,深圳就有數(shù)千名會員。2004年,凌龍也加入了漢服實踐者的隊伍。
“2006年,是漢服最活躍的一年,被國學文化研究者稱為漢服年”。這一年很讓凌龍自豪。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戶外活動,是在深圳大學舉行的端午節(jié)祭祀屈原活動,有20多人參加;其后在當年的“七夕”節(jié)也舉行了活動;第三屆全球華人精英論壇,漢服實踐者登臺演講;2006年11月-12月,漢服實踐者參加國術比賽。2007年5月1日,他們又在赤灣祭祀宋少帝和一同遇難的十萬宋軍亡靈。
活動經費都像“驢友”AA制
凌龍說,深圳有些書院和國學研究機構在研究漢服。把圖片式樣貼到漢網上,網友們便上去自己下載,費用都是自己出;至于小型活動的經費,就是些茶水費,也像“驢友”聚會,是AA制的。像公園文化節(jié)這樣的大型活動,就在網友中募捐。
凌龍說,深圳的網絡會員有數(shù)千人,經常固定參加戶外活動的有四五十人,以白領、學生和離退休的文化學者三部分構成?;顒泳褪堑綉敉膺M行漢服實踐和到一些茶社進行漢服、國學的探討研究。
終極目標是引導全球潮流
著漢服、行漢禮是不是漢服實踐者的終極目標呢?陶醉于古代大漢盛唐時的繁榮是不是要排斥西方文化?
凌龍認為,著漢服、行漢禮只是一個手段,給大家一個概念,終極目標是將來能以中國思維、中國理念引導全球潮流,在全球文化中體現(xiàn)出來。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源于黃高遠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