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按照清代的武岡州志書中的一個古城圖,按圖索驥尋找過去皇城的輝煌。
濟川門實際上還只是內(nèi)皇城的一個城門,內(nèi)城門尚且如此堅固威嚴,可見當年的外城門是何等的了得。穿城而過的渠水自水西門流入穿過五座古橋往東水門而去。穿城河流過五座古橋,分別為化龍橋、驤龍橋、攀龍橋、興龍橋和游龍橋。所謂五龍不出城就是指這五座橋。

梯云橋
今天我和散文家劉志堅小說家馬笑泉一起在古城的大街小巷里游蕩。他們兩位防備在這里求學和工作過。品位古井古橋古街就有了向?qū)?。再走了一遍定市街,不錯,以前的街面是卵石街面?,F(xiàn)在改為水泥路面了。

定市街口
入街口,燈籠鋪子的對面的紙燭鋪。紙燭鋪的隔壁是紙扎鋪,屋子里還有好幾個扎好的靈屋。鬼節(jié)鄰近,這幾家的生意都不錯。(圖:香燭鋪)
走到街的盡頭,掉頭走放生街。在這里,發(fā)現(xiàn)剃頭鋪子很有味道,就拍了鏡子里的理發(fā)師。
還意外發(fā)現(xiàn)一個蔑匠,他正在刮蔑,他的窗外就是資江河。他自己破蔑,織墊子,是粗蔑墊子。這個行當還能夠存在多久?還有人睡蔑席???
在放生街尾上我發(fā)現(xiàn)這個鏡頭不錯。

在妙尼寺南,我們還特意采訪了一戶人家,一個院子,青瓦大屋,有一畝多院子,全部是盆景花木。堂屋里掛滿主人自己畫的工筆畫和書法。多雅的一個老人!他給自己的園子取名勤園。

武岡人家-勤園
我拍攝的旱西門實際是原來的慶成門。西邊還有水西門和清渠門,,南邊有熏和門,東南角有大平門。東邊有水東門和迎恩門,外城的南邊竟然沒有城門,只有雄據(jù)左右的大小兩個炮臺,內(nèi)城除濟川門之外還有一個小南門。攀龍橋是一個沒有經(jīng)過任何修繕的古橋,古老的橋面的石階縫里長出了荒草。這樣的橋梁,不是宋代的就是明代的。
我想:要是近代沒有把武岡古城的破壞,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是沒有問題的。對于過去的古城原貌,我只能夠從同行的散文家劉志堅強先生的回憶里復圓。五十多年前他曾經(jīng)在此地求學。
在我看來:武岡是一座寶城,充滿誘惑的古城。使我牽掛的古城樓、小街、古井、古橋、燈火明滅的小街、讓我享受懷舊的盛宴。當然還有給我的舌頭留下美好感受烤銅鵝、鹵菜、米粉、杯子糕、陰米粑,懶豆腐……
因為有好吃的,這個地方讓我感覺親切。
武岡古城俘虜了我的胃,俘虜了我的心靈。面對武岡我只有繳械投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