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舊武岡的在軍事經濟上的地位問題及武岡人的蠻性問題,我還想再哆嗦幾句。
今年適逢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各類媒體都高調舉辦了一系列的活動并舉行了相應報道,因此鄧總設計師率領紅七軍露宿木瓜橋,木瓜橋變"紅軍橋","蘿卜眼里長銅錢"的傳說,以及紅七軍進攻武岡受挫,鄧大人損兵折將,黯然神傷地離開武岡之事,都被人搜出來并津津樂道,這些事或許能見端倪。
其實當時的情形是這樣的。紅七軍起義后在其老家的日子不太好過,被廣西軍閥攆得東躲西藏,四處奔命,最后實在混不下去了,準備繞道過境湘西南前往江西中央蘇區(qū)傍大樹去。于是一支不到三千人的殘兵敗旅就退入了湖南綏寧境內,不想在廣西鎮(zhèn)內屢打敗仗的紅七軍一入湘省就打了一個勝仗,三下五除二,輕輕松松地就把綏寧縣城(今綏寧寨市古鎮(zhèn))攻下來了,得到了有限的補充,并大大提升了全軍的士氣,這支以廣西人為主的軍隊幾乎都有點盲目樂觀起來了,認為湖南人不過如此,沒什么可怕沒什么了不起的!
接下來在寨市休整的兩天里,陸續(xù)得到下一步將要過境的武岡縣城的信息是:武岡城里正規(guī)軍不多,主要守城力量是地方民團,總數加在一起也只有幾百人;武岡經濟富庶,商旅發(fā)達,城中店鋪商戶大戶很多。鑒于年關將近,天氣轉冷,紅七軍的冬裝都還沒有著落,打綏寧縣城又異常輕松。紅七軍前委一致決定:打到武岡去,拿下武岡城,讓全軍將士過一個鬧熱年!
不想紅七軍在武岡城下碰了一個又大又硬的"石"釘子!
據以前一些曾見證此事的老人回憶:武岡城里外都是用幾百斤上千斤的青石圍就,作為進攻方的紅七軍,根本沒有重武器,因此首先就吃了一大虧。作為守城方,雖是以民團為主,戰(zhàn)斗力卻超強。武岡商會運作歷史悠久,有一成套的行之有效的運作方式:戰(zhàn)事一起,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物出物。成年男子都上城頭,老弱和婦女則負責后方,城頭上擺著放滿銀元的箱子,宣稱打死對方一人立即賞銀五塊,己方死傷一人,公家撫養(yǎng)全家。負責后方的人大部分在從事抱祡燒火熬稀飯的事,用商家捐獻出來的大米和大口的黃鍋鼎罐熬稀飯,這稀飯可不是給人吃的,而是用來招呼"客人"的,待進攻者爬云梯上到一定高度時,城頭上一桶滾燙灼熱的稀飯兜頭澆下,根本不用什么正規(guī)軍使用什么正規(guī)武器,很具殺傷力!你自己也可想象一下那一桶滾燙稀飯澆頭的情形,去年有報道說廣西某地一酒店有婦人在用膳時出言不慎,激怒了在酒店打工的一男孩,被其將端送的一碗油湯兜頭澆上,結果這婦人從頭到背慘不忍睹!我心想,幸虧這男孩不是武岡人,若是武岡人,拿一桶稀飯來,小命焉能還在?
所以紅七軍在武岡城下雖然戰(zhàn)斗得非常英勇,最終的結果卻還是令人痛惜的損兵折將,鎩羽而去。我想鄧大人在轉身離去背對武岡城的時候,是不是會像今日的武岡人約架打輸之后撂下一句諸如:我會記得你的,二膩再來找你!之類的狠話來?
由于舊武岡是進出滇黔桂的咽喉要道,兼之經濟發(fā)達,商旅繁庶,因此歷史上不乏此類反復攻掠的戰(zhàn)例,如南明桂王永歷帝時期,那應是武岡歷史上最慘痛最揪心的時期,后來晚清太平天國石達開的幾次過境武岡,及民國時期廣西軍閥沈鴻英冒犯武岡,其中都有武岡行商腳擔們的身影。
至于行商腳擔們的扁擔,那是非常講究的,這是謀生的工具,前文講了"一根扁擔盤一家",一家人穿衣吃飯全靠它了,不講究不行!
這扁擔必須找上好的雜木刨制而成,剛中有柔,硬中帶軟,不輕不沉,不翹不裂.扁擔的兩頭略尖,包上鐵皮,釘有鐵釘,上面刻有主人的名字或其他的記號,比現在農家常用的竹扁擔略長三到五寸,一般來說,挑三五百斤重物不成問題.
這扁擔對出門在外的行商腳擔來說意義非同尋常,是他們走南闖北的重要裝備,也是片刻須臾也不離身的寶貝,就是晚上睡覺也要小心地把它枕在枕頭下或擺放在床邊隨手夠得著的地方.因為它平時是養(yǎng)家糊口賴以吃飯的家伙,危急時刻則是臨陣搏殺賴以防身護命的武器。
上世紀初,賀龍肖克率領的紅軍隊伍過境武岡,曾有一部分武岡人因而加入了紅軍隊伍。當時流傳較廣的一個描寫某人參加紅軍隊伍的段子是這樣的:這人挑著一擔煤炭出外糶米(實際應是糴米,但武岡南鄉(xiāng)方言里都把這種用實物換糧的交換方式稱之為糶米),路上碰到紅軍雇挑夫,其人二話沒說,撂掉竽篩和煤炭,提著扁擔徑自參加了紅軍,就這樣走上了一條解放全中國從而也解放了自己的偉大道路。我對這個段子的真實性是常存疑慮的,但這個段子所描繪的舊武岡行商腳擔的生活情形則是真實的。
學生時代看<<水滸傳>>,常常被書中人物的故事所吸引,也對書中人物所持的兵器很有興趣.發(fā)現他們所慣用的兵器,除林沖關勝等職業(yè)軍人所用的是常規(guī)兵器以外,大多數人所使用的大多是日常生活生產中的常用工具,如斧,錘,棍棒,禪杖,漁叉,鐵鍬等,不一而足,其中有個叫一丈青的,更是使用了一條繩索.可以說是除十八般兵器外,千奇百怪,什么都有,但翻遍全書,竟然沒有一個是以扁擔為兵器的!一部號稱描寫農民起義農民戰(zhàn)爭的經典巨著,其中描寫的英雄人物竟然沒有一個是以扁擔作為兵器的,這未免不是一個天大的遺憾!
前些年閱讀武岡籍農民作家鐘連城老師的長篇歷史傳奇小說<<匪王>>(以武岡籍巨匪張云卿為主人公)時,看到書中似乎寫到了有關以扁擔為兵器進行生死相搏的場面,但事過境遷,已記不清了.倒是近幾年出現的一大批以抗戰(zhàn)為題材的神劇,內中常有鄉(xiāng)村農民以農具為武器與鬼子搏斗的場面,不獨有扁擔,還有各色農具.竊以為就這一點而言,這些抗戰(zhàn)神劇的編劇導演還是要比施耐庵老先生略為高明!
在我的老家,過去男子都有從小習武的風氣,備成年后闖蕩江湖以應不時之需.這些拳腳工夫中就有以扁擔為兵器的功夫套路,舞起來虎虎生風,與棍術相似卻比棍術更顯威力.另有一套"板凳舞",則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用具板凳為兵器,非勁大力沉者不能舞動,若是以扁擔與板凳表演對練,則尤為精彩!這兩樣套路我兒時都親眼見人表演過,現在可能已失傳了,因為這批人中,我父親作為年齡最小的,也已年近八旬,其他年長者,已先后作古了.倒是前幾年,武岡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有個項目叫"板凳龍",居然在省里申報成功了,我以為既然同以板凳為名,想必其套路應當差不多.后來找機會看了人家的表演,卻大失所望,不過是江湖雜耍的手段,離實戰(zhàn)搏擊的武術套路差得遠了去了!
在我老家的家中,曾保留有父親年輕時使用過的一根扁擔,但父親與我兄弟姐妹已離家多年,家中老屋托付鄰居照料,門窗已壞,家什所剩無幾,那根扁擔也不知流落何方?現在想來,殊覺可惜!如果還在,應當是可以作為歷史文物保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