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公堂上的“堂”
武岡大東路公堂上,我老家所在。
公堂上,有一個十分奇怪的特色:“堂”號特別的多。“公堂上”這個名字,主體就是一個“堂”字。除此之外,還有好幾個院子也以“堂”冠其名。比如文積堂、英德堂、向興堂、五桂堂等。
“堂”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一個院子要以“堂”冠名?
“堂”,《說文解字》解釋是:堂,殿也。從土尚聲。坣,古文堂。上面一個“尚”字,下面一個“土”字。尚假借為“上”,尊崇。《廣雅》:尚,上也。值得尊重的“尚”,以厚土為其本,即是“堂”。其本義:住宅內(nèi)的公共空間、共享空間,被各寢室圍住的空間。是正房、高大的房子,尊長居住的地方,也是住宅內(nèi)會面、議事處所。如祭祀祖先之事的所謂“堂事”,就得在這里進行。
堂屋,有掛在廳堂壁上的字畫——堂軸;有鐫刻或附掛在堂楹上的楹聯(lián)——堂聯(lián);有供人聚會用的桌椅。最重要的是,有貢奉祖先靈位牌的神龕??傊?,這是一個神圣的地方。
以堂為家族居住地取名,大概應是望族。除了日子過和舒坦之外,族人中大抵少不了有幾個識文斷字之人。這么一個家族,按現(xiàn)時的說法,一定具有比較深厚的文化底蘊。倘若族人吃了上頓沒下頓,只字不識,還會去弄一個高大的房子為標志,取名叫一個什么“堂”?
事實上也是如此。公堂上幾個以“堂”冠名的院子,都是公堂上歷史上人最多,也最昌盛的家族。居住在公堂上的,原是兄弟四人,分為大房、二房、三房、四房。現(xiàn)時的公堂上周姓人家,原來四房的人占了幾乎一半多。文積堂、英德堂、向興堂、五桂堂,據(jù)我所知,都屬于歷史上最昌盛的四房人。
以堂冠名的房子,一般都修得十分的氣派。
我有一個堂姨父,住在文積堂。小時候多次隨父母去過姨媽家,至今對文積堂仍有很深的印象。
進文積堂,先要過一個牌坊式的槽門。進了槽門,順著石階就到了文積堂大門口。大門是四開的活動門。門扇上有雕花的窗欞?;ú蔌B獸,栩栩發(fā)生。跨過高約尺許的大門檻,就到了前堂。前堂后面是一個四合天井。天井再過去就是正堂屋。地面是三合泥的,光亮且平滑。堂屋兩邊是可以供多人就坐的長條凳。神龕里供有祖先靈牌。靈牌前,香煙繚繞,冉冉向上。堂軸、堂聯(lián)上的字畫,絕不會出于平庸輩之手。
堂婕父住在堂屋一的廂房里,有兩扇門。一扇通堂屋,一扇開門是走廊,走廊下就是天井。
這種氣派的堂屋,具有很濃厚的文化味。它的主人,大概不會是日子過得窘迫的人吧?
文積堂、英德堂、向興堂的歷史,因為年歲太過古老,建堂的主人我不了解。比較晚一點的五桂堂,我聽多人說過它的來歷。五桂堂的主人,是都以桂取名的五位兄弟,其中一位在國民黨部隊當過營長。正是這么一個昌盛的家族,才修起了五桂堂。也就是說,公堂上多“堂”,印證的是人丁、家業(yè)興旺,和一定的文化底蘊。
其實,公堂上這種由來很久的文化底蘊,遠不止只是體現(xiàn)在以堂冠名的家族歷史上,還體現(xiàn)在其他許多方面,比如地名上。
從地名上看,“公堂上”三個字就非常帶有文化色彩,會讓人聯(lián)想到古代官員公堂議事。公堂上街上,以前被叫做“鋪里”。“鋪里”,自然是做生意的地方,也就少不了經(jīng)濟文化的內(nèi)涵。我家背后,有一處地方叫“書房坪”,我堂大哥在那里修了房子。他的一個兒子在湘潭大學當教授,自取網(wǎng)名叫“書房坪居士”。這一件事,大抵有點歷史淵源,也有點歷史與現(xiàn)實的巧合。更為重要的是,公堂上還有一大特色,不僅多“堂”號,而且多廟多庵堂(我在另一篇中會作詳細介紹)。這種多廟多庵堂的現(xiàn)象,難道不說明佛、道文化在這塊土地上的印記嗎?
公堂上的從前,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做為從公堂上走出去的人,真的希望公堂上在飛速發(fā)展的新時代里,不要被銅嗅味所淹沒,給我們的后人多留下一點文化味。
免責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周宜地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quán),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nèi)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