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臺嶺的回憶之二
吃 飽 飯
我的初中三年,正是連續(xù)遭受自然災害,過苦日子的三年,整個中華大地被“饑餓”所籠罩。
我們班的同學大多數(shù)是農(nóng)村來的,初中讀了一學期,就有十多個同學因為家里窮而輟學了。學校的生活相當差,根本就吃不飽。菜里幾乎沒有油,半個月都難見到幾片肉,開餐前,全校同學還要在食堂門前排隊訓話,大家的肚子餓得呱呱叫,一進食堂,一缽飯兩三下就吃得精光。條件稍好些的農(nóng)村同學,從家里帶幾個紅薯來充饑,都要偷偷地躲藏著吃,生怕同學看見了……
一個星期六的下午,我回到家,爹媽不在。我肚子餓,想找點東西吃,把家里翻了個遍,沒找到什么可吃的,最后還是在壇子里找到一個酸蘿卜,如獲至寶,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奶奶在隔壁聽到了,問我在做啥,我沒說,奶奶把我叫過去對我說:“我知道你是餓了?!庇谑窃谏砩咸土撕镁茫鰞擅X來給我,要我去外面買點東西吃。奶奶哪來的錢,除非是賣大小便集攢下來的啊。我不忍心要,再三推讓,奶奶更把錢塞給我,我拿了錢,還是舍不得花,到外面轉(zhuǎn)了一圈,就回來了,告訴奶奶說,吃飽了。
那時侯的東西很難買,莫說沒錢,就是有錢也難買到東西,買什么東西都要憑票供應,買米要糧票、買油要油票、買豆腐要豆腐票、買肥皂要肥皂票、扯布要布票等等。一向繁華的三排路、四排路都變得蕭條冷落,除了能碰上幾個賣“救兵糧”粑粑、糠粑粑、葛根、蕨粑、雪里紅的,再也沒什么賣的了。 “救兵糧”粑粑兩毛錢一個,糠粑粑一毛錢一個,一小塊雪里紅、一節(jié)葛根或一坨蕨粑都要賣兩毛錢。你想進小吃店,沒有糧票是不行的。街頭冷冷清清,到了下午就見不到幾個人了。城里第一次賣冰棍,兩分錢一根。人們看到兩分錢能買到一塊那么大的食品,很合算。于是爭先恐后地排隊購買,一位四十幾歲的農(nóng)民,排了好久的隊,從身上掏出僅有的兩毛錢,把斗笠倒過來,裝了十塊冰棍,轉(zhuǎn)身就往家走,心想這十塊冰棍夠我一家子飽吃一頓了,誰知半路上,太陽一曬,冰棍全化了,吃也來不及了,捧著斗笠哭笑不得。
奶奶給我的兩毛錢,我舍不得花,不為別的,迎春亭有個“國卿小吃店”,專買蕨粑粉,兩毛錢或二兩糧票一碗,生意很好。基本上是一中、三中和師范的學生在吃,我好想去吃一碗,可是沒錢,每次路過,都要往里面瞟兩眼。今天,我有了兩毛錢,大大方方走進小吃店,叫來一碗熱氣騰騰的厥粑粉,好好品嘗,粉里沒有哨子,全是辣椒蓋面,辣呵呵的可味道真好。一碗粉下肚,確實很舒服。我在想,假若每天能有兩毛錢,吃上一碗厥粑粉,夠多好。
我家附近有好多板車司機,他們每天以拖河沙、卵石或煤炭為生。我為了掙那兩毛錢,星期天就去給他們拉邊索,一天可拉到六毛錢,高的可以得到八毛錢。這可是苦力活,清早出去,要拉到天黑才能回來,一車河沙有一千多斤重,平地上背著還算好。上坡就吃虧了,司機掌主杠,我在邊上用力死勁地往上拉,身子向前撲,頭幾乎挨著了地,一步一步往前拉,生汗長流,全身都濕透了,只要一失腳車子就會往后退,一點也不能松懈,腳在地上蹬得唰唰響,一步緊一步的蹬,一直蹬上坡,才能松口氣。遇上大坡,根本就拉不上去,車隊就停下來互相幫助,大家把它叫做“告坡”:大伙先送上一輛車,再送一輛,慢慢把車送完,這樣就輕松多了。拉一天的邊索,可得到六毛錢,給媽媽四毛,自己還剩兩毛錢??梢匀ァ皣湫〕缘辍背陨弦煌朕畏哿?。
一個星期天,我媽媽病了,要我去頂替她的工作,我媽媽被抽到“云山鐵廠”四分廠(現(xiàn)在的南塔村)支援鋼鐵生產(chǎn)。我小小年紀能干大人的活?一位阿姨領我來到工地,我的任務就是擔土,整整擔了一天的土,累得腰酸背痛的。吃飯時,我端了一缽香噴噴的飯菜,吃得好香好甜,肚子飽飽的。我想,如果真讓我天天來頂替我媽,天天能吃上飽飯,腰酸背痛也心甘。這一餐讓我舒服了好幾天。
一天下午,一位老大爺拖著一板車糠餅路過我家的巷子口,我們幾個連忙上前去幫忙推車,大家一邊推車,一邊抓起糠餅大口大口地啃,同時還不停地往口袋里裝,老大爺知道我們實在是太餓了,裝作沒看見,一直沒有講我們。板車出了巷子,老大爺高興地和我們道別。
人在饑餓的時侯,只要能充饑,什么辦法都有。我們幾個同學放學后,一起到汽車站后面的菜地里去撿茶葉、菜根,其實哪來的菜葉,只是人家收了蔬菜掉在地上的黃死葉,我們把它撿起來,再把留在地里的菜根挖出來帶回家。然后把米磨成粉,與菜葉、切碎的菜根和在一起,放到鍋里,放一大鍋水,充分攪拌,煮一大鍋稀粑粑菜粥當晚餐,每人喝上一兩大碗,把肚子漲得鼓鼓的,也能飽得一陣子。
武岡師范靠河邊的地里,種了很多的瓜果蔬菜,特別是南瓜,結(jié)了好大一個。因為怕人偷,學校安排學生輪流守衛(wèi),晚上安排男生,白天安排女生。河邊沒有圍墻,河里經(jīng)常有小孩在游泳,中餐鈴一響,同學們都往食堂去了,河里游泳的小子一個個赤條條的沖上岸,朝那南瓜地里飛奔,守衛(wèi)的女學生一見此景,哪里還敢看,連忙往教室里跑,這群小子乘機鉆到瓜地,一人捧一個大南瓜直奔河里,然后慢悠悠地游過河。這群小子中間有一個就是我們班輟學的同學啊。他們也是沒辦法,吃了上頓沒下頓,一個南瓜也能填一下肚子,才出此下策的啊。
在學校,我們除了正常上課,一星期還要參加一天勞動,學校在七里橋辦了一個新農(nóng)場,有好幾十畝地,農(nóng)場種了莊稼地,還養(yǎng)了好多的羊。到了搞勞動的那天,有的安排去栗山源擔煤炭,有的去農(nóng)場種地、放羊。因為我個子較少,擔煤炭怕我吃不消。就分配去農(nóng)場放羊,放羊的一次只安排兩個人,我們白天把羊放出去,然后到地里種種莊稼或者澆澆水,晚上把羊群趕回來,在農(nóng)場過夜。羊群趕回來后,我們就去紅薯地里挖紅薯,把挖回的紅薯洗了,一鍋煮了,兩人飽飽吃一頓。想起來又算是一個美差了。所以,每周一派勞動,我就報名要求去農(nóng)場放羊,又能飽吃一頓紅薯。但是,一到紅薯收完了,我們就沒什么吃的了,那晚,我們餓得慌,到地里找啊找,找到一塊藠頭地,我們把藠頭扯回來,洗了,沒有油,也沒有鹽,就是拌水煮熟,象是煮了一鍋豬潲,因為餓,我們還是把它吃光了。
那個年代,想吃一頓飽飯真難,能吃上一頓飽飯真幸福。沒有經(jīng)歷過那年代的人,是無法想象出饑餓是什么感受。我是生長在城市,每月還有十幾斤糧食供應,苦日子都那樣難過。其實,在農(nóng)村比我過得更苦的多多了,有好多人因為饑餓,營養(yǎng)不良,全身水腫,吃樹皮、草根、觀音土,大便拉不出,面黃肌瘦,骨瘦如柴,因饑餓而送了性命。
現(xiàn)在的日子好了,不是吃不飽,是不能吃太飽。脂肪別過高,粗細要搭配好,蔬菜水果少不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政策深入人心,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物資豐富,條件優(yōu)越,日子越過越火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