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憶童年——看露天電影
露天電影,傾名思義,就是在屋外放的電影。
而真正意義上的露天電影就是發(fā)生在七八十年代人心目中的一種放映形式。
它是我童年時代的最愛,也是那一代人的最好,是那個時候最亮麗的風景了。
在我的記憶中,那時的農村既沒有電影院,也沒有照明用電,家家戶戶點著煤油燈。
那時每個公社(現在為鄉(xiāng))都有一個放映隊,安順序在每個大隊(現在為村)臨流放映。
來放映隊了,就由大隊特定一個人到每個小隊(現在為組)去告知大家。其實不用告信,村里的人也都知道,因為大人都參加生產勞動,幾乎不在家,大人們沒時間管小孩,我們小孩三五成群都在外面奔跑著,所以一放電影更逃不過我們的眼和耳。
還沒近黃昏,我們小孩就各拿一條小板凳走往我們小學的禮堂,小學禮堂是指定放電影的場地。

走進學校禮堂,一張大幕映入我們的眼簾,由兩條筆直的樹條做骨架,放映臺很簡單,放映機放在一張不大的桌子上,單挑著一個燈炮,一大一小兩個轉輪??赡芤驗橛性胍?,一臺小發(fā)電機放在幾十米遠的地方,放映員用專用的繩子一拉,發(fā)電機突突的工作起來,還能聞到汽油的味道,隨著發(fā)電機的響聲,燈泡亮了,放映員在燈泡下忙碌起來,麻利的鼓搗著各個旋鈕,燈一滅,一道像手電筒一樣光束照到了幕上,這時候幕上出現了影像。
我當時還好奇湊到放映機前看,到最后也不知是怎么回事,人是怎么到幕上去的。
禮堂里大約有千人的光景,把整個禮堂擠得滿滿的。我們小孩跑到正面看一番,又跑到后面看一番,在幕后的反面觀看,只不過看的影像是反的。
呵呵!也不知道在看電影的情節(jié),還是在研究電影。
那時的影片戰(zhàn)爭片居多,如【地雷戰(zhàn)】,【地道戰(zhàn)】,【兩個小八路】,【鐵道游擊隊】……總之很多的。
在日本鬼子被打死的那一刻,我還拍手鼓掌,為八路軍叫好。

之后又陸續(xù)出現了武打片【少林寺】,【武當山】,【南拳王】。當時我還用樹枝做過刀,劍、矛……
動畫片【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真羨慕孫悟空騰云駕霧,降妖除怪的本領。
神話片【牛郎織女】,【天仙配】,【馬蘭花】……
后來又發(fā)展到八十年代初,哪家有什么紅白喜事都放電影,電影也開始普遍了,有時一個村一晚上有兩三場也為常事。
電影散場了,回家的路上人們還余興未減,談論著電影的情節(jié)。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源于戴光輝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