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的年味兒
言宋點評:濃濃年味,城市不易覓得,故鄉(xiāng)的小村莊才夠味!
還有一周,就要過春節(jié)了。今年的春節(jié),將在成都度過。算起來,這是第一次不在故鄉(xiāng)過年,有那么一點疏遠感,不知道這個春節(jié),將以怎樣一種方式,將年味體現(xiàn)出來。——很多東西都是現(xiàn)成的,現(xiàn)買的臘肉香腸,連花生瓜子都不需要自己炒了,而昨夜的夢里,竟然有炸米花的場景,一個又一個紅色面白色底的圓形的米花,鮮艷的色彩,滑入滾燙的油鍋,嗞嗞的響聲過后,小小的米花變大,是團團圓圓的象征,小心地撈出來,放到盤子里,閃現(xiàn)出誘人的光芒。夢里我還拿個相機拍了又拍,是想將這份團圓的味道用靜態(tài)的圖像定格下來吧。
而在成都,這一份感覺是不大容易了。或許說,只有在老家,人情來往間,才能感覺到濃濃的年味兒。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家的那份年味,也在慢慢地淡化。如今想來,關(guān)于過年的美好回憶,大抵留在了童年時代。
且不說大年初一必穿的新衣服,小孩們一大早到各鄰居家串門說一句拜年便兜回滿口袋的瓜子糖果,在天真無邪幼小的心靈中,這一切都充滿了喜慶和歡樂,且可以隨心所欲地吃喝和玩鬧,且不擔心被責罵。
而其間最為有趣的,自然要數(shù)舞獅耍龍燈(舞龍)之類的活動。春節(jié)的半個月,幾乎每隔一兩天,便有龍燈耍到村里來,當然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鑼鼓喧天地逼近,老遠便聽到了,家家戶戶大門打開,準備好鞭炮和用以打包的米花糖果,待到龍燈進了村,鞭炮聲便此起彼伏,作為孩子的我們,一邊害怕鞭炮的脆響,一邊又跑到大路上,從龍燈之間鉆過來穿過去,據(jù)說鉆了龍燈,這一年將會有好運相伴。
舞獅的活動則不那么頻繁,畢竟舞獅是需要一點功底的。記得有一年,村里有人舞獅,在我家門前一塊空地上,用好幾張普通的桌子和凳子,壘了有四五米高,那兩對舞獅的年輕人,那么靈巧地爬上爬下,還做出各種各樣的姿態(tài)來,驚險又刺激,真真實實的雜技表演。
除了耍龍燈和舞獅,老家過去還有一種別具特色的活動,叫做耍蚌殼精。用竹篾和艷麗的紙張糊成可以張合的蚌殼的形狀,穿著艷麗且化了美麗妝容的漂亮女孩鉆進去,兩手握著蚌殼的兩半,一張一合地在路上走,當然也少不了敲鑼打鼓的渲染和陪襯。記得那時有和我們一樣大的女孩子,也當了一回蚌殼精,簡直將我們羨慕煞了。蚌殼精自然是要夾人的,我們就喜歡跑在蚌殼精周圍去逗她們,在被夾與夾不到的瞬間流連忘返。
孩子們自然不滿足于僅僅作為觀眾。那些年,幾乎每年臨近春節(jié),一個月以前,孩子們便開始做準備了。找上村里德高望重又能干的老爺爺,讓他幫忙編織草龍燈,就是用那干枯的稻草,一把一把地編織起來,到一個節(jié)骨眼上,插一根木棒或竹竿,當然頭和尾,是需要費一些心思的,雖然簡樸到極致,卻也像模像樣,龍頭的氣勢總還是有的。到了大年三十,孩子們早就發(fā)癢的心,再也忍不住了,都聚集在了一塊,任務(wù)是早就分派好了的,誰掌龍頭,誰舞龍尾,誰舉逗龍的明珠,以及誰敲鑼打鼓(實際上用的是臉盆和勺子,一切可以擊響又不至于破碎的東西),甚至誰負責拿大大的口袋或者擔一擔籮筐用以裝獲得的米花糖果,大家各就各位,絲毫不亂。從村頭到村尾,家家戶戶地耍過去,迎著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到每戶人家的堂屋里舞一圈,一邊舞,還一邊唱早就編好的吉利的兒歌,那神情也是像模像樣的,大人們得到祝福,自然高興,總得打發(fā)幾個米花,幾包糖果。整個村子耍完了,便可以聚在某個角落分贓了——雖然每個人分不了多少,但對于我們小小的心靈來說,真是一筆橫財?。?/p>
免責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淡淡清輝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不擁有其著作權(quán),亦不承擔相應(yīng)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nèi)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