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岡城郊的同保山上有好幾座巖洞。我和朋友多次到覓巖探洞,其目的,除了領(lǐng)略大自然的奇奧,還是為了尋覓王安石的遺蹤。
起因是讀《警世通言》。讀到《王安石三難蘇學士》中的以武岡為背景的故事,很是激動。故事說的是漢未靈帝時,長沙郡武岡山后有一洞穴,里面有九尾狐貍兩頭,時?;髅缷D人,遇著男子,遂誘入穴中行樂。稍不如意,就分而吃之。后有一人姓劉名璽,入山采藥,也被二妖所擄。夜晚求歡,劉璽很能滿足二狐快樂,二狐稱他為如意君。一天酒后,兩只狐貍露出本形。劉璽有恐怖之心,精力就衰倦。那天大狐出山打食,小狐在穴,又要與劉璽云雨,劉璽不能滿足她,她就大怒,把劉璽吃了。大狐回穴后,問小狐道:“如意君安樂否?”小狐答道:“竊已啖之矣。”二狐相爭追逐,滿山喊叫。
這是大故事中套著的一個小故事。當然,“故事”而已。“武岡山”雖是真的,“化作美婦人”的兩頭九尾狐貍卻肯定是虛構(gòu)的,王安石給蘇東坡講這個故事的故事也可能是虛構(gòu)的。而我又想,大凡虛構(gòu),總是有點事實作根底的,馮夢龍的《王安石三難蘇學士》中關(guān)于武岡的情節(jié),其事實根底我想就是王安石到過武岡,探過“武岡山”上的巖洞。我學識淺陋,沒有讀到這方面的史料,但根據(jù)王氏的生平,這樣推想,大概不是天方夜談。
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二次罷相后回到江寧,任“判江寧府”。翌年辭職,在江寧府上元縣城郊筑了“半山園”,過起了隱逸的生活。我想,在這期間,他完全可以偕三兩好友優(yōu)游的。博學多才的他,肯定讀過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有關(guān)武岡的內(nèi)容:“舊傳后漢伐五溪蠻,蠻保此岡,故曰武岡,縣即其稱焉。……縣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淺,其中悉生蘭草,綠葉紫莖,芳風藻川,蘭馨遠馥,俗謂蘭為都梁,山因以號,縣受名焉”(武岡古稱都梁——筆者)。也肯定讀過韓昌黎、柳柳州、以及歐陽修和宋祁等人寫武岡的文章。或許也聽說過同保巖內(nèi)九尾狐貍的傳說。那么,對武岡這個“人杰地靈”而又充滿傳奇色彩的地方,他不會不遠千里而來么?來了而不會去尋訪九尾狐貍的故居么?我想九尾狐貍在他心目中并不是簡簡單單的“狐妖”,而是另有寄托,他給蘇東坡講九尾狐貍的故事,最重要的目的,恐怕還是這樣的:改革也是一種如九尾狐貍一樣的怪異事物,你只能適應(yīng),不必也不能害怕。
可惜我們探過幾個巖洞,都沒有發(fā)現(xiàn)王氏的什么遺蹤。我和朋友約了,適當?shù)臅r候再探尋,到“險以遠”的地方去,因為王氏已告誡過我們,“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好在有一處遺蹤是明擺在那里的,它在山的南麓,在一個叫響水巖的巖洞旁邊;《武岡州志》里有記載的。那是一個冬日,我們來到洞口,見一個姑娘在洗衣,——這其實是一條漾著水的隧道,通向不可知的山腹——經(jīng)她指點,我們在洞左的石壁上,看見了從右至左橫刻著的“砯崖”,字體剛勁峭挺;“砯崖”的左邊則有“半山”兩個豎刻的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的號。《武岡州志》還有這樣的記載:“砯崖”二字“筆力鐫刻類山谷書”。山谷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黃庭堅號山谷)。題石“砯崖”,應(yīng)是從李白的《蜀道難》里得到靈感,“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那洗衣的姑娘——我突然想起九尾巴狐貍的故事——說,水洞里面是有響聲的,于是暫停洗衣,讓我們聽,果然,里面隱隱傳來訇訇的聲響,只是不像“萬壑雷”。姑娘說,春季和夏季,洞里水大的時候,響聲是很大的。看來當年王安石和黃庭堅來到這里時,領(lǐng)略到的一定是“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的意境,而王氏作為一個改革者,雖然事業(yè)失敗了,但胸中也仍有“萬壑雷”。“砯崖”刻在石崖上,更刻在他心里呢。
免責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黃三暢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不擁有其著作權(quán),亦不承擔相應(yīng)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nèi)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