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综合激情亚洲狠狠首页,中文字幕免費無線觀看,亚洲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激情五月中文不卡

    <small id="fzw1a"></small>

        首頁 武岡文學 翻閱云山

        翻閱云山

        熊燁 朱若松 夫力 2007-02-12 11:07 2
        陳碧秋點評:熊兄,朱兄兩位好!我代表武岡人網(wǎng)歡迎您們的到來!感謝您們發(fā)來的精品大作!
        拜讀!拜讀!拜讀!

        初識云山是從一段傳說開始的。

        很久以前,有一位叫壽佛的菩薩云游來到武岡,忽見云山晴光燦爛,紫霧蒸蔚,立刻相準這是一塊福地,于是口誦佛經(jīng),移身云山蓮花寶座。不想驚動了盧侯二仙。他們從仙宮一俯首,云山福地上竟盤坐著個光頭和尚。這還了得!伸手一指,把壽佛推下蓮花寶座來。壽佛騰起身,佛心慧眼識得他倆是云山得道真仙,雖然也知強賓不能壓主的規(guī)矩,無奈太愛云山,竟引動了六戒中的貪嗔,定要跟二仙見個高低。這邊是道行高深的真仙,那邊是法力廣大的活佛,旗鼓相當,誰也勝不了誰。壽佛不甘心,又動了癡念:這地方原是你的我不爭也罷,我偏要趕走你三尺地脈,你們豈奈我何!

        趕走壽佛,二仙十分高興,因斗法大耗真氣,不覺打了個盹。待睜眼看時,諸峰仍在,卻靈氣全無。掐指一算,知是壽佛趕走地脈,忙縱祥云追去。霎時東去二十里,見有一個牧童在放牛,便問見個光頭和尚沒有,牧童說剛趕了一群羊在前面不遠。二仙道聲謝,果見一群羊擠擠挨挨,前頭一只上了坡像掛在山間,一只白羊在路邊啃青草,其余群羊正緩緩前行。二仙笑著仙指一點,那群羊都成了石頭?,F(xiàn)往城東去二十里,有三個村,一個叫石羊,一個叫白羊,還有一個叫懸羊,從那時一直叫到今天。

        當時壽佛并未走,只是倚在河岸歇息。貪嗔癡念頭一消,他頃刻明白云山原乃道家福地,自己遠身而來,當入鄉(xiāng)隨俗,豈可爭強好勝?同時也敬服二仙道行高深,便笑讓他們把地脈趕回云山。如果你有興趣,沿資江而下至頭堂鄉(xiāng)水樂口,有壽佛亭,亭雖不存,但壽佛像至今仍留在石壁上,清晰可見。

        家在石羊,因而對這段傳說一直銘記于心。

        傳說是美麗的,它在我的心中投下了云山最原始的影子;傳說是動人的,它在我心中也種下了對云山長久的向往。

        以后的日子里,總愛往云山極目遠眺,從瓦藍的天際尋找那抹灰青的剪影,再仔細端詳,辯出線影下的綠,那種只有樹木蔥蘢的大山才會有的生機之綠,和藍得透明的天空層次分明。有時,不知從山的什么地方涌出閃亮的白云,如絲如縷繚繞山腰,忽兒飄上山頂,忽而又垂到山腰,變幻莫測。這時候,又覺出了云,也不知是云離不開山,還是山離不開云。至于綿綿陰雨天,整座山連頭帶腳被遮得修女般嚴實,更就分不清云在山中,還是山在云中,每每至此,我們總會記起清代詩人劉文微的云山詩句:

        山以云名云即山 云生山頭山埋云

        山靜云動云無定 云多云少山難分

        在欣賞這古詩之時,更感嘆前人的絕頂聰明,竟想出了“云山”這等絕妙的名字來。

        那時,我們都心萌幻念,有朝一日能到云山去,親眼看看那山,用手摸摸那云,那感覺不知會有多神奇而美妙。

        1982年,云山被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qū),荒廢坍塌的登山石徑整治修復,我們終于踏上了通往云山的秦人古道。呼吸著云山獨有的鮮潤空氣,俯視腳下悠悠白云,仿佛自己已登仙境了??上?,那時仙人橋尚在荊莽藤蘿中可望而不可及,勝力寺臺基屹然卻瓦礫遍地,又不能不暗自嘆惋。待至1992年,云山被定為國家森林公園,伴山那廂最秀麗也最雄峻的峭崖上筑出階道,能近觀越嶺金龜,撫摸橫跨云漢的仙人橋,似乎聽到二仙在云端育經(jīng)呢。待到走下一隊游客,才省悟到剛才是他們在說話,不禁從心底發(fā)出笑聲來。

        2000年,勝力寺重建,大雄寶殿巍然入云,一進山門就看到那尊袒胸露乳的彌勒佛笑口相迎,禪院深深,梵音陣陣,間或鐘磬聲穿戶達宵,心里的那點缺少霎時得到愜意的滿足。這才是云山的神韻!身為凡夫俗子的我輩,也感覺到了佛的神圣,禪的玄妙來。

        隨著歲月的增長,我們已有機會游覽更多的名山大川。行程之間,我們曾驚異于華山的險峻,曾感嘆過泰山的雄偉,曾陶醉于張家界的神奇,曾虔心于峨眉山的佛光,也曾傾倒于九寨的瑰麗,但無論如何它們都無法取代我們心中的云山。在我們的心中,云山既有神奇險峻,有雄偉瑰麗,也有高深莫測的佛經(jīng)和禪意。這種感覺隨著時間的河流一直在我們的心底流淌,漸漸地聚集為一種深厚的云山情結(jié),讓我們終生魂牽夢繞。

        在我們心里,云山已不只是一座山,不只是道家福地和佛家勝地,也不只是“天然的果木園,她其實就是一部古老而又厚重的大書。

        我們無法知道云山究竟生成于何年何月?但我們知道她的銀杏和水杉,都是冰川紀子期遺留下來的活化石!除了一九二一年奧地利著名植物學家韓馬迪新發(fā)現(xiàn)的80多個樹種,誰又知道云山的茫茫林海還有多少寶藏呢?

        《道藏》千卷,佛經(jīng)萬冊,全都刻在云山,刻在煉丹井,刻在飛升臺,刻在勝力寺的晨鐘暮鼓中。

        云山這部大書,寬有三千余公頃,厚有千余米,世界上何曾有過如此厚重的奇書?

        云山的歷史應該說最初是由盧侯兩位書生書寫的,這段歷史恰恰和我們歷史上一件重大的事件連在一起。

        《湖南考古略》載:“盧生侯生,始皇遣入海求神仙茶,不獲,居云山”。《重建云山梵剎碑記》也有“昔盧侯二生,避秦煉丹于止”的記載。

        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統(tǒng)一中國后,自稱始皇,意欲“帝位自朕始”,要“傳之子孫萬世不竭”,可他內(nèi)心深處,卻夢想要像傳國玉璽上的銘文那樣“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才是真。歷代史學家多批評秦朝嚴刑峻法,認定他是活動家,忽視了他思想中道家的重要成份??長生不老。他其實是雜家,滅六國時是兵家,固統(tǒng)治時是法家,求長生時,不又崇道家嗎?想要長生不老,就得祈求仙藥。盡管他主宰天下,卻不知仙藥在何處。有方士說:海外有仙山,曰蓬萊,曰方丈,曰瀛洲,神仙居其上。秦王聽后心中大喜,即派徐福及盧生侯生等人率童男童女800余人乘舟入海,務必尋回長生不老之藥,讓他與天地齊壽,永統(tǒng)天下。

        不想徐福與盧生侯生等人皆是儒生,適逢秦皇焚書之事,又聞秦皇“天性剛戾自用”,“貪于權(quán)勢”,“樂以刑殺為威”,怎愿這樣的暴君長生不老荼毒百姓呢?便由懼生恨,杳如黃鶴一去不返。徐福去了日本,盧生侯生呢,焚書之后,兩人夜行曉宿,輾轉(zhuǎn)萬里來到武岡。最后被云山勝景所迷。便與當?shù)氐廊俗T真人一同上了云山。從此巖壑為居,龜兔為友,餐風飲露,潛心參悟《道德》真經(jīng),揣摩《逍遙游》秘言,潛心煉丹。秦始皇不知從哪里得到了盧生侯生消息,即刻著令陶、鄧二將軍帶兵緝拿,誰知陶、鄧二將軍追至云山,亦驚奇于云山的美麗和靈秀,也不再歸去。秦皇雷霆大怒,認為儒生可惡,派兵大索咸陽,將儒生和方士悉數(shù)抓來, 460多人全被生生活埋。

        盧生侯生聞說,心生感嘆,從此不問世事,潛心修為,最終跨仙人橋至飛升臺,羽化登仙,脫離了這個充滿暴虐和血腥的凡塵。鄧陶二將也平地飛升,身子化為石頭至今仍屹立于云山五里庵。后人便將其稱為將軍石。

        可憐那焚書坑儒的秦始皇。盡管他機關算盡,沒上幾年就死在巡行途中,尸體腐爛,臭氣沖天,李斯和趙高怕人知道,謊稱御車裝了鮑魚,威震四海的第一帝成了人皆掩鼻的臭鮑魚!未幾年,“坑灰未冷山東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應者云集,那千門萬戶金碧輝煌的阿房宮,也叫“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秦朝二世而亡,受到歷史無情的嘲弄。

        大唐天寶11(公元752)年,盛名詩人王昌齡來到武岡,登臨云山,觸景生情,寫下了千古絕句《云山春曉》:

        蒼深翠淺瀑崢潺, 豈謂譏秦始愛山。

        一炬咸陽機冢赤, 紫霄巍立曉云間。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秦始皇焚書坑儒,成全了盧生和侯生來到云山,無論巧合還是機緣,從那時起,云山就成了仙山,留下了盧侯的仙風道骨,留下了神奇和輝煌。

        魯迅曾說:“中國的根柢在道教”。誠哉斯言。道教才是我們的國教。因了道家根柢,才有盧仙侯仙,云山才有幸成為道家七十二福地的第六十九福地。而那佛,源自萬里之外的古印度,緣何云山又演變成了佛家勝地呢?

        《萬古不磨》碑載:“最早有寺,約創(chuàng)于秦”。我們知道,佛教是古印度的國教,是西漢時因張騫通西域之后,從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中國最早的寺院是洛陽白馬寺。佛教傳入云山,乃是隋唐時的事情。相傳唐代高僧壽佛曾掛錫云山。在民間,出于崇拜,他卻不是僧人,而是壽佛菩薩。但佛教在云山傳播的鼎盛時期應是宋明朝,據(jù)記載,當時寺僧達500余人眾。

        云山極富神奇色彩,相傳云山原有七十二峰,一峰飛往靖州,即現(xiàn)靖縣城外之飛山。靖州人自古就有“忽一山飛至”的傳說,也知道是從武岡云山飛去的便叫它為飛山。

        《靖州縣志》載:飛山太公楊再思,生于唐威通10(公元869)年,是“飛山蠻”的開山首領。壽佛和楊再思都是唐代人,遠在千年前的唐代,壽佛來到云山帶來佛,靖州在那時有了飛山,靖州人在那時就知道云山仰慕云山,自愿把境內(nèi)名山認祖歸宗,入籍武岡云山,真是多么有趣的事!

        當然,傳說只能當作傳說不能當真,可我們卻從云山這部大書中品讀出真來。虛幻的傳說,折射出驚人的真實,它告訴我們,遠在隋唐,云山就道佛鼎盛,聞名于湘西南方圓各縣了。掩卷深思,佛教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從她傳入中國那天起,不可避免地要和中國的本土文化碰撞沖突。在世界歷史上,因宗教引發(fā)的戰(zhàn)爭比比皆是,直至今天都沒有停止,可在云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碰撞和沖突更多的時候是融合和催化,是寬厚和滲透,最終相互促進。中國的儒家和道家是這樣,中印的道家和佛家也是這樣,在沖突中交融,再又在交融中互競,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同時演繹出璀璨奪目的悠久文化。

        中國是個幅員遼闊的國家,自有她無與倫比的廣闊胸懷,才能在悠久的歷史中,融合我中華56個民族。這種融合的凝聚劑,也許就是道的無爭,佛的忍,當然還有儒的和。

        云山,正是一座這樣胸襟博大的名山,沖突過后的摩合,道家福地雍容大度接納了佛,使自己同時成為佛家勝地。

        夜宿云山,濤聲陣陣,木魚鐘磬,禪師誦經(jīng),聲聲入耳,月光如水,山影綽約。別云峰坡麓,歷代高僧的塔林隱約可見,可惜我輩俗子,盡管心存景仰,卻總進不了那無塵無垢

        的菩提世界。

        云山堂前,濃蔭匝地,杏枝拂臉,其葉光滑細膩,沁涼如玉??吹竭@銀杏,忽然想起陶侃,想起武岡城內(nèi)的大成殿前,陶公手植的古銀杏,“雙杏穿云”也是武岡城十景之一。“杏塢藏春”,“雙杏穿云”,都有杏??!

        晉人陶侃,曾任魚梁吏。他是孝子,想到母親愛吃魚,特意派人送幾條回去表孝心。沒想到,母親竟原封不動給送回來。和魚送來的還有一封信,母親在信中說:收到你的魚,我不但不高興,反而害了怕。你今天管著魚,就把公家的魚拿回家,如果你管著錢庫,也會把公家的金銀拿回來,那樣,你就成了貪官,我會被人斥罵為貪官的娘!所以,你的魚我不敢吃!

        陶侃越看越慚愧,心靈受到極大震動,立志圣賢之道,要作留名于世的清白吏。

        西晉惠帝年間,陶侃任武岡令。仁者愛山,一天他登上了云山。當他看到銀杏時,眼前一亮。雖然熟諳諸子典籍,也多識鳥獸魚蟲之名,卻還沒見過銀杏。這是云山的樹?。∷d沖沖的吩咐從人挖出兩株,抬下山去,親手栽在縣衙前的小河邊。身為朝廷官員,政務繁忙,不能長留云山,有了這杏,就等于把云山移近縣衙,朝夕相處了。

        仁者愛山。仁又是什么呢?是儒家的核心精華??鬃釉唬骸翱思簭投Y為仁”,又曰“仁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陶公也是儒,自從受過母親責備,他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吾日三省乎吾身”,按孔子的標準云“克己”,自然進入了更高的境界,不只追求獨善其身,而是追求兼濟天下,造福于民,最后成了一朝清官。

        陶公早走了,其仁愛之事載入了史冊。他那仁政愛民的風范,留在武岡一代一代人民的心里。那兩株從云山移栽到城內(nèi)的銀杏,歷經(jīng)1700年滄桑,長成參天大樹,雷霹不死,化為樟杏合樹的奇觀,成了奇麗的新景。

        陶公杏,是云山的樹,也是儒者仁樹,是陶公仁愛的見證。有了她,云山也算是儒家仁山。

        別云禪院莊嚴幽深,大雄寶殿氣象巍峨,觀音大士慈善祥和。我們尋尋覓覓,怎么也找不到“云峰閣”,那座珍藏過宋高宗御書的樓閣,甚至連遺跡都無從細辨,不能不感嘆這大千世界物換星移,世事滄茫。

        宋朝是個柔弱的朝代,可她畢竟重視文化,學術(shù)也相對繁榮,才能產(chǎn)生畢升的活字印刷,產(chǎn)生白鹿洞書院,朱程理學。宋高宗趙構(gòu),并不算振作有為的皇帝。在偏安東南的小朝廷,萬幾震翰中,他也知道了武岡云山??陀^一點說,他還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如秦皇漢武,也比不上自己的太祖,不敢動泰山封禪的念頭,能巡幸云山,謁盧侯仙蹤,豈不也是一大盛事?

        他畢竟沒來成,心里甚為神往,親筆題下“云山七十一峰,煙云變幻”,派欽差送往武岡,權(quán)當御駕親臨。

        云山,也就受過御封欽題了。

        宋代的云山,建有觀音閣和萬壽宮,已是釋道并存,黃冠緇衣聯(lián)袂同行,《黃庭經(jīng)》和《金剛經(jīng)》交相輝映,香火共為旺盛?;实塾鶗?,這是亙古未有過的榮耀,僧道都踴躍跪接,想將御書供奉于自己的佛堂道觀,壯色增輝。

        眼看相安百年的和尚道士要起紛爭,士民百姓都翹首以待,看武岡郡守江立中如何處置。江立中是朝廷命官,也和大文豪蘇軾那樣崇道禮佛,可骨子里,信仰的還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他是個聰明官,雖然沒能聰明到今天官員的程度能認識安定團結(jié)的重要性,畢竟他心思縝密,知道這御書不能留在郡衙,也不可歸屬一家,那就會讓另一家乃至士民百姓指責自己偏私。中庸之為至道也!干脆,他不偏不倚,在七十一峰上建個云峰閣,“藏御書于其中”。

        江立中這樣處置的確高明,顯示了儒家治國平天下的本色。云山是道家福地是佛家勝地,這都不假,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云山乃是朝廷的,并不歸屬道家和佛家。自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屈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以來,歷朝各代,治國都是用儒,要不,丞相趙普怎能“半部論語治天下”呢!御書是題給云山的,只能讓云山擁有最恰當。

        如今,宋高宗的御書我們是無處可尋了,但同為一國之君的原國家主席華國鋒于一九九五年所題的 “楚南勝境”四個蒼勁的大字至今仍書寫在云山進山口的牌樓上,讓所有的游人無不駐足賞識。

        宋高宗和華國鋒主席都是沒有到過云山的。但據(jù)云山上的碑文記載,還有一位皇帝是到過云山的,他就是明朝萬歷年間的明神宗,至于何年何月已經(jīng)無法進行考證了,這多少讓我們感到遺憾。但有史可查的是,當時云山勝力寺主持無涯,曾系一代高僧,此人“始入廬山二十年,明萬歷中,至京師,以戒律聞,神宗召見,賜龍藏紫衣,歸云山,靜參入室二十年?!?/p>

        中國名山甚多,除泰山幾度封禪外,還有幾座山受過御筆欽題呢?

        有了御書,有了云峰閣,有了皇帝們的足跡,云山更加聲名遠播,方圓州縣的游人香客絡繹不絕。儒家為本,佛道共存,云山因此而呈現(xiàn)出“萬紫千紅才是春”的繁榮氣向。

        也許正是一種融合的文化和歷史,在云山漫長的歲月里,才有許多的文人學者爭相前往。如王安石、柳宗元、陳與義、艾青、吳階平、厲以寧等,他們或迷戀于云山的山水,或感嘆于云山的歷史,或癡情于古城的文化,他們都曾在此留下了燦爛的篇章。

        盧生侯生陶侃王昌齡趙構(gòu)他們都不是武岡人,歷史的機緣使他們?yōu)樵粕竭@本書增添了絢麗的篇章。但真正將這本書讀得透徹并讀出靈氣來的還得數(shù)我們武岡的二位先賢:潘應斗和潘應星兩兄弟。也許在武岡,比他們官做得大的還多,可詩文冠絕,風骨錚朗,對云山情有獨鐘乃至終老于云山的,此二人矣。

        潘應斗,字章辰,幼即有異稟,明崇禎丙子舉人,癸末進士。李自成攻入北京,隨明政府逃至南京,上書激陳時弊,為宰相馬阮所阻。明桂王政權(quán)時,授監(jiān)察御史,吏部司郎,太常寺卿。弟潘應星聰穎好學,善詩文,曾任禮部主事。因劉承允于武岡挾控桂王,驕蹇跋扈,擅故亂政,與其兄嘆然告老歸鄉(xiāng),“筑卜威溪,灌園自給”。明滅清興,不少遺臣改換門庭入朝為官,江南大文人錢謙益就官至侍郎。獨潘氏兄弟 “不肯為官,三征不起,洪承疇欲招之不得”,充分體現(xiàn)出“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謠,貧賤不能移”的崇高氣節(jié)。潘應斗在《威溪卜筑》中寫道:“此地誰云非我有?幸于邱壑性同深?;镁壞υ懺娭挟?,含意孫登嘯里音。夏木交交禽囀曲,秋泉泊泊石成吟。兵戈滿路相知少,幾幸于落淡淑心?!弊髡呦M笸蹙S一樣寄情于山水,也在淡泊中明白了三國隱土孫登對執(zhí)意挽留他的阮籍咆嘯的原因。(后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果遭司馬昭所殺)兄弟倆詩文相砥礪,流連于幽林深谷,徜徉于奇峰白云間,古剎老納為友,足跡遍及云山每一個角落,盡情吮吸云山的乳汁,成為陶淵明以來最徹底的隱士高人。他們也曾仰慕過盧侯抨擊暴秦的風骨,卻沒有去學盧侯讓自己成仙。他們太愛云山了,把云山的山奇水秀林幽云幻盡納心胸,含英咀華,傾半生心血于一爐,凝為云山十景:一瀑飛濤、兩華聳翠、巖前簾水、仙橋橫漢、杏塢藏春、專外鐘聲、竹臺風掃、丹井云封、石畔遺蹤、洞門余影。云山十景,是潘氏兄弟品題的,可十景又是云山的,是云山這有形山水育出的無形奇葩,他們也因此把自己融進了云山這部大書里,凝為不可分割的美麗。

        潘家兄弟無聲無息地走了,沒有留下讓我們憑吊的遺跡,他們的詩文也太多散佚,云山這部厚重的大書也無法將之盡收卷中,這不能不叫人遺憾。但他們又足以欣慰,因為他們題定的云山十景,已刻入了云山的奇山秀水,烙進了云山的幽林幻云,成為十顆璀燦的明珠。因了他們的題詠,許多后人才能在感悟中豁然開朗,才能在游程中與山水共鳴。他們不僅將他們的詩文寫進了云山,同時也已將自己融進了云山,他們已成為云山的精髓,云山的靈魂。他們的錚錚鐵骨和朗朗風范,亦與云山同在,共威溪長存。他們是幸運的,也是永恒的。

        翻閱云山,在欣賞她的美麗與靈秀之時,我們常常感嘆于她的坎坷。她有過焚書坑儒的慘痛記憶,也有過興亡替代時的兵連禍接,巍峨宏麗的寺院建了又毀再毀了再建,寺里僧眾也聚了又散散了再聚,無數(shù)珍貴文件典籍萬劫不復??伤瑹o言,表現(xiàn)出道家與世無爭的沖虛,佛家“我不入地獄誰入獄”的舍己,當然更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

        捧讀之間,我們發(fā)現(xiàn),這山中寺院,總是亂世毀而盛世建。寺院雖小,關乎國運!顛倒過來讀,那毀寺之時必遭亂世,而建寺之時必逢盛世。盛世到了!翻閱至此,我們于是驚嘆,于是欣慰。

        佛說:“一沙一浮圖,一沙一世界”;道說:“藏須彌于芥子”。這里的每一顆泥沙,每

        一片樹葉,每一滴清泉,每一縷煙云,都是她神奇深邃的文字??v使我們再活上百十輩子,繡煉千年萬年,也是無法把它讀懂讀透的。

        閱讀 1.5萬
        分享到:
        評論列表

        楓紅如血

        今年正月14我們一家也去了云山!但是只到雙華亭就下來了!去得有點晚!

        3312年前

        兵子駝

        我小時候去外婆家,也是翻過云山去的,

        2616年前

        發(fā)表評論

        已輸入0/200 個字!

        關注武岡人網(wǎng)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