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溯源(一)
曾氏一族、出自姒姓,正宗的皇帝血統(tǒng),無雜姓,祖宗有規(guī)矩,曾姓不能通婚,就是這個道理。
。
相傳帝舜時,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賜予禹姒姓。據(jù)《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載,相傳夏禹的第5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于一個叫"鄫"的地方,在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少康的這一房子孫所建的鄫國歷經(jīng)夏、商、周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并在魯國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國名"鄫"為氏,后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就此世世代代承襲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曲烈(鄫侯)也就成為了姓的得姓始祖。
曾姓最初發(fā)源于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一帶。先秦時期,逃至魯國的曾姓后代在魯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來,同時向四周地區(qū)播遷,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東、河北等地。秦漢期間,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稱,被封建統(tǒng)治者尊為"宗圣",從而聲名顯赫,家族昌盛。
曾參長子曾元八世孫曾樂,曾為西漢山陰縣都鄉(xiāng)侯,曾樂之子渙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孫頊舉家遷于扶風(fēng)(今陜西省興平東南),是為扶風(fēng)房,其二子寶、昌分別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縣)、青州(治所在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
曾寶之孫曾據(jù),因避西漢末年王莽之亂,率宗族千余人自山東南遷至廬陵縣(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陽鄉(xiāng),是為吉陽房。曾據(jù)有二子:闡與王易。
曾闡的五世孫曾丞有三子:圭、舊、略。略居撫州南豐(今江西省廣昌縣東),為撫州(治所在今江西省臨川市西)房。
曾闡的十世孫曾震忽避亂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廣東省韶關(guān)市南),為韶州房,曾圭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贛州市),其十一世孫曾通則徙居交州(今廣東省廣州)。至此,曾姓族人在漢末以前,由于累官或戰(zhàn)亂等原因,不斷遷移,已分別進入了山東、河北、湖南、陜西、江西、廣東等省。人口眾多,家族興旺,形成了幾個較大的郡望。
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連年戰(zhàn)亂,社會始終處于動蕩之中,加之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所以曾姓在此期間也大量進入南方諸省,其一支徙居于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尚有幾支分別遷居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吳郡(治今江蘇省蘇州)、河內(nèi)(今河南省沁陽)、南陽(今屬河南省)、江夏(今湖北省鄂城)、襄陽(今屬湖北省)等地。從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布全國,名人不斷涌現(xiàn),家族勢力日漸壯大的局面,逐漸成為我國著名的大姓之一。
盛唐時期,社會安定,宗族發(fā)展速度加快,擴張、播遷亦為時尚。唐末,曾姓有入遷福建者。至宋末,由于戰(zhàn)亂,外族入侵,曾姓又幾度遷移。元明清時期,曾姓已播遷于各地,且有遠播臺灣與海外各地者。當(dāng)今曾姓在我國人口眾多,尤以四川、湖南、廣東、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約占全國漢族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曾姓是當(dāng)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臺灣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九。
夏帝少康封小兒子曲烈于鄫(在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建立鄫國,歷夏、商、周三代,被莒國滅掉,太子巫逃往魯國,后稱之武城,即今濟寧之嘉祥縣境。"鄫"去邑(阝)為曾,稱為曾氏。曾巫的孫子曾點,字暫,是孔子賢弟子;曾暫兒子曾參傳孔子之學(xué),被后世儒家奉為"宗圣"。武城即為曾姓的遠祖發(fā)祥之地,現(xiàn)在我們曾姓神龕上家仙正中一行就是“武城郡曾氏歷代先祖考妣之神位”來源于此,稱之為武城堂。
免責(zé)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椅嶺散人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不擁有其著作權(quán),亦不承擔(dān)相應(yīng)法律責(zé)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nèi)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