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那一代人,曾用過舊版鈔票。那時的金額少,最大的也就是面額十元的,常見的有一、二、五的分幣、角幣、元幣。當年農(nóng)村小孩得到大人的壓歲錢,大多是一角、二角的,很少有人給五角、一元的。有一年春節(jié),我把姨婆給我的二角錢,烤火取暖時弄殘損了,父親很生氣,動手打了我,說我應(yīng)該上交,交了也就不會有這種事了。記得二角錢可以購一斤半多一點的粉末狀精制食鹽。這幾種舊鈔不再流通時,我收藏了幾種。
手頭最有價值的,當屬1997年重慶直轄市成立時由中國人民銀行發(fā)行的紀念幣,面額10元。是人家送的,從銀行買得50元。這枚幣見證了中國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的一重要時刻。我不是收藏愛好者,只想作一紀念。紀念幣先前我也有過一枚(慶祝新疆自治成立XX周年),那是在新疆工作的一同學給的,我離開武岡時,清點物品時已不見了,疑心是不良學生弄走了(教書時,寢室常不上鎖的)。
那個年代常見的票券,還有布票、糧票、白糖票等。對家境困難的人家來講,最重要的當然還是糧票。糧票有全國的與地方之分。當時人們最看重的是全國糧票。擁有糧票,對非農(nóng)業(yè)人口來講是很困難的。少時的夢想,就是吃上國家糧,當上國家干部,吃飯相對來說就有保障了,至少不會餓死。這個理想,直到我讀大學時算是實現(xiàn)了。每月有糧票,三十多斤吧,伙食費是17.5元。
小時候,吃上一頓面條都是很不容易的,得用糧票購買,農(nóng)民是很難吃上機制干面的。第一學年寒假回家時,學校發(fā)了寒假期間的糧票,我把它放在一包里。上車站廁所,托一同學照看,那同學走了神,另二個與我一同去方便的同學的包都被小偷光顧了?;丶乙院?,父親并沒有過多責備我,只是囑我日后小心。想以糧票上區(qū)糧站換面條的愿望落空了。直至第一學年暑假,我才把帶回去的糧票交給父親,換了一些干面?!半p搶”農(nóng)忙期間,家里就是煮的面條做晚餐。不用說,父親是很高興的,因為一般人家是很難有這種待遇的,只有我這個準國家干部家庭才能享受。
讀大學時,正值年輕,吃得多,到了晚上都會餓。學校附近一太婆到了九點半以后,都會帶上麻發(fā)、油條上學生宿舍來,寢室的同學,大都會拿出多余的飯票換來吃。有時,會互相打掩護,大家一窩蜂地去換,就趁其不備,偷了。第二天晚上,老太婆來時就會帶著哭腔罵我們:還大學生呢,欺負我一個老太婆!我容易嗎?我們當然不會認賬。盡管日后這樣的事還時有發(fā)生,老太婆并沒有因此就不來了。前幾年,在邵陽工作的同寢室同學到我這來,還與我提及當年偷拿人家麻發(fā)、油條一事。
我現(xiàn)在手頭的幾張糧票,是到了重慶讀書、工作以后剩下的。九十代初,在糧票即將退出流通領(lǐng)域時,可以拿它換雞蛋及其他日用品,有人專門收購。我沒有拿給他們,全留下來了。前幾年,小孩好奇,拿去賞玩,被她弄丟了一些。我與她說過這糧票的故事,她是全然不能領(lǐng)會的。他們是幸福的一代。但愿這種好日子永永遠遠!
![]()
![]()
![]()
![]()
![]()
重慶直轄紀念銀幣(10元,正面)
重慶直轄紀念銀幣(10元,背面)
重慶直轄紀念銀幣盒
免責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言宋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不擁有其著作權(quán),亦不承擔相應(yīng)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nèi)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