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近五萬首排行榜中誰居榜首
唐詩五萬首排行榜中誰居榜首?你想得到嗎?居然是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那么多人推崇崔顥的這首《黃鶴樓》,為什么呢?南宋嚴羽在他的《滄浪詩話》中評:“: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清代吳昌祺在《刪訂唐詩解》評:“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絕唱,何獨李唐?”意即崔顥的《黃鶴樓》,不止是唐代七律第一,亦是千古絕唱。
中南大學教授王兆鵬在他的《唐詩排行榜》一書中,統(tǒng)計歷代選本入選唐詩的數(shù)據(jù)、歷代評點唐詩的數(shù)據(jù)、20世紀研究唐詩的論文數(shù)據(jù)和文學史著作選介唐詩的數(shù)據(jù),得出了一份唐詩TOP100的排行榜,而崔顥的《黃鶴樓》,毫不例外地排在了第一名。
不過,這首《黃鶴樓》之所以名氣這么大,背后最大的功臣卻是詩仙李白。
據(jù)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中記載,李白登黃鶴樓時,本來大發(fā)詩興,準備作詩,但當他準備揮筆題壁時,卻看到了壁上崔顥的詩,頓時大為嘆服,為之擱筆,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有詩在上頭?!边€有人將其演繹成:“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鄙鷦有蜗筮€帶點詼諧,李白因為崔顥一首詩要拳打黃鶴樓,腳踢鸚鵡洲,想想還是有些好笑,不過當不得真。
但李白確實很喜歡崔顥這兩首詩,他后來的兩首詩就明顯模仿崔顥。一是《鸚鵡洲》中“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兩聯(lián),二是《登金陵鳳凰臺》中“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一聯(lián)。李白兩度“致敬”崔顥的這首詩,可見他對崔顥的這首詩確實是很佩服的。
這首《黃鶴樓》這么受人青睞,究其原因,綜合來看有兩點可做說明:
其一是文氣。
這首《黃鶴樓》雖被評為唐詩七律第一,但這首詩的格律并不標準,詩的前四句完全不合格律,到了后四句才回到律詩的正軌上來,但是你完全感受不到這首詩有任何別扭的地方。
曹丕《典論·論文》中說:“文以氣為主”,《黃鶴樓》的前四句,就是文以氣行,三用“黃鶴”而不顯拖沓。前兩個“黃鶴”旋轉(zhuǎn)蓄勢,最后一個“黃鶴”順勢而下,如鵬飛象行,一氣直下。
清代趙臣瑗《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妙在一曰黃鶴,再曰黃鶴,三曰黃鶴,令讀者不嫌其復,不覺其煩,不訝其何謂。尤妙在一曰黃鶴,再曰黃鶴,三曰黃鶴,而忽然接以白云,令讀者不嫌其突,不覺其生,不訝其無端。此何故耶?由其氣足以充之,神足以運之而已矣?!?/p>
五六句換氣寫景,為格律詩章法之“轉(zhuǎn)”,文似看山不喜平,頸聯(lián)必須與前面的內(nèi)容相避,造成出人意料的效果,此詩頸聯(lián),內(nèi)容上從前面的傳說往事轉(zhuǎn)入眼前情景,體例上從前面的古體轉(zhuǎn)入律體,如疾雷破山,令讀者驚愕。
雖然頸聯(lián)換了氣,但前四句文氣奔騰,已經(jīng)下溢,頸聯(lián)相當于調(diào)整呼吸,尾聯(lián)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jié),使詩意重歸于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情意氣與前面貫通,使得整首詩變得一氣渾然。
由于整首詩“氣足以充之”,“神足以運氣”,所以前面四句“破格”的地方,完全不會產(chǎn)生別扭的感覺。
其二是情感。
詩之動人在情感。不過,這首詩寫的不是簡單的游子思鄉(xiāng)的情感,思鄉(xiāng)的情感是有的,但詩中只是提到,并不是詩中的主要情感。
詩從一個飄渺的傳說故事寫起,傳達出詩人對逍遙天際的仙人的向往,人為什么會向往仙人,那是因為他們渴望超越自我,突破這個禁錮著自我的軀殼,可惜,黃鶴一去不復返,只有詩人一個人孤獨地站在黃鶴樓上。
回到眼前的情景,天高地廣,草木歷歷,天地越廣大,個人就越渺小,個人就孤獨,天地之間,無所聯(lián)結(jié),無所憑依。
正是因為孤獨,所以才思鄉(xiāng),思鄉(xiāng)就是尋找個人與他人的聯(lián)結(jié)。
但是故鄉(xiāng)在哪里呢?最后一句“煙波江上使人愁”,寫出了詩人置身地浩渺天地、廣袤宇宙中無所憑依、無所觸碰的孤獨感。
但是,那飄渺的仙跡、廣闊的天地、浩渺的煙波,還賦予了詩人一種蒼茫的意概。偉大的作品都是復調(diào)的,蒼茫的意概與孤獨的情感交織在一起,產(chǎn)生了強大的情感感染力。
此詩藝術技巧出神入化,情感富有感染力,所以絕對是唐詩中的不朽名篇,在近五萬首唐詩中坐上了第一把交椅。
(本文根據(jù)謝小樓有關資料編寫)

黃鶴樓照一 (轉(zhuǎn)發(fā))

黃鶴樓照二 (轉(zhuǎn)發(fā))

黃鶴樓草書 (轉(zhuǎn)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