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武岡人,印象中的旗袍總是出現(xiàn)在江南的三月,那江南的女子,穿了絲綢的旗袍 ,撐著一把油紙傘,行走在白墻青石的小巷里,有雨,絲絲細細地飄散著,朦朧中縈繞而來的是清香的紫丁和未名的暗香。
武岡,曾名都梁。是座有兩千多年的古城。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靈。
身為武岡大酒店老板娘的劉清娥女士身兼數(shù)職,也許,武岡市旗袍協(xié)會會長,是最適合她的位置。“盡顯東方美,婀娜一枝花”。
10月5日晚上五點,“絕代風華青韻”旗袍舞會在武岡大酒店舉行。
青澀
旗袍塑身,飽和性強,這是旗袍吸收西式的裁剪和審美方法所遺留下來的。既有著東方傳統(tǒng)古典韻味,又有著 時尚潮流 元素,可謂是中西合璧的精華。纖腰骨感的女人可以穿出纖細動人的韻致,飽滿的女人則能穿出盈潤的味道,每個女人都會有一件適合自己的旗袍 !
閨蜜
遐思
典雅、高貴
是誰?拔弄我的琴弦
動了我一世的相思
款款而來,羞了楓葉一地
琴弦之音,醉了千年愛戀
心思
曼妙多姿
戀
無論何時,記得保持淺淺的微笑,既讓旗袍的古色古香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也會讓更多的人發(fā)現(xiàn)你的美。
典雅尊貴,在你的輕盈里盡顯
從容
大紅的燈籠,是否有人知道她們的心思?
T臺,給了自信和堅強!
你眉目傳情,款款而來,手里的竹笛,讓相思無盡纏綿
出水芙蓉
風采
韻
溫婉
怒放的牡丹
一簇美艷
自信的T臺
呼喚我的郎……
修長的玉腿被長叉走光,
身后,留下一路風情……
若說,旗袍總是和油紙傘有千絲萬縷的關系,這就是在說: 旗袍的美,屬于中國!
神韻
這圖這景,讓我們突然回到了三十年代的中國
旗袍,像一闋舊詞,又像一首婉約詩。
逆光,勾勒出的棱角,許你一生的陶醉。
旗袍,嬌艷玲瓏了東方的曲線。
愛上旗袍,與年齡無任何關系。
步履輕盈醉了檐下的紫燕
裊裊婷婷,百媚生姿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無言的誘惑
武岡絲弦,已有四百多年的演唱歷史。也列入全國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鄧紫鶴老師,武岡絲弦的傳承人,聽她的歌,沒有人不陶醉。
妖嬈
艷
旗袍,是中國的國服; 書法,是中國的國粹。這兩者完美結合,更是凸顯出了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
綠柳風中擺
憑添嫵媚嬌
玲瓏
深度鏈接: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tǒng)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chǎn)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xiàn)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于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后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于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chǎn)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后隨著傳統(tǒng)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qū)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準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文中所有圖片、文字都由楊春暉拍攝提供,感謝楊老師的文章圖片。
楊春暉
退伍軍人,當兵時便從事新聞報道,立過兩次三等功,首屆國際專業(yè)人像攝影研究班學員。曾在《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亞洲視覺》等報刋雜志發(fā)表攝影、詩歌和文學作品。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源于楊春暉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