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的作者是丘特契夫(1803--1873),俄羅斯著名詩人,雖然生前只有很少的作品發(fā)表,但他的詩歌受到普希金、屠格涅夫、列夫.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喜愛和肯定?,F(xiàn)代西方評論界把他和普希金、萊蒙托夫一起并列為俄羅斯十九世紀三大詩人。對于這首詩,托爾斯泰曾經(jīng)說過:“多么妙不可言的東西!我不知道還有比它更好的詩歌......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心靈世界,一個人的情感宛如大海中的波浪一樣,在心靈世界“升起、降落、不斷回蕩”。正像是法國作家雨果所說的那樣:“比陸地更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
當一個人專注于世俗的事物的時候,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心靈世界。只有寧靜獨處的時候,一個人才能品味思想深處的奇觀。遺憾的是,我們往往過多專注于外在的那些瑣碎而渺小的事物,忽略了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日月星辰。
正像是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每個人的經(jīng)歷、學識、修養(yǎng)各有不同,每個人的心靈世界也絕不相同,“你怎能表白自己的心腸?別人怎能理解你的思想?每人有各自的生活體驗,一旦說出,它就會變樣!”德國作家黑塞有一首詩,也表達了類似的情感:“在霧中散步真是奇妙|一木一石都很孤獨|沒有一個人了解別人|人人都很孤獨。
就像是黑塞欣賞霧氣中的樹木和石頭一樣,那些偉大的詩人往往把大自然當作寄托情感的對象。丘特切夫把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概括為“萬物在我中,我在萬物中”,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思想追隨思想,波浪追逐波浪,這是同一元素形成的兩種現(xiàn)象......”
丘特切夫的詩歌創(chuàng)作深受德國哲學家謝林的自然哲學影響。謝林認為,自然是一個巨大的生命有機體,貫穿其中的是一種統(tǒng)一的創(chuàng)造性力量,即“世界靈魂”。
依我來看,這種“統(tǒng)一的創(chuàng)造性力量”不僅創(chuàng)造了大自然,統(tǒng)治著大自然,讓大自然保持著和諧有序的奇妙秩序,而且也像月亮呼喚潮汐一樣,呼喚著每個人所擁有的孤獨的心靈世界。當人類放棄狹隘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而以這種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量為中心的時候,一個人就能學會理解他人,也能學會向他人洞開自己。
一起讀詩欄目編輯:水云生
要求:精品原創(chuàng)散文詩3章1000字以內(nèi),詩1-6首100行以內(nèi)。附聯(lián)系方式,可配朗讀、背景音樂或視頻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