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萬元/文
資水湯湯,都梁蒼蒼。在湘西南這片被丹霞地貌切割得支離破碎的土地上,武岡銅鵝以青銅鑄就的羽衣,在歷史長河中劃出一道璀璨的弧線。這并非普通家禽,而是被時光淬煉的活態(tài)文物,是流淌在湘人血脈里的味覺記憶。
一、青銅羽衣里的時光密碼
武岡銅鵝的喙與蹼,是大自然最精妙的造物。那抹介于橙黃與青灰之間的色澤,恰似青銅器上斑駁的銹跡,在陽光下折射出時光的褶皺。當它們在龍江畔振翅時,鳴聲如銅鑼鏗鏘,驚醒了沉睡千年的古城墻。明永樂年間,岷王朱楩將這種"喙如金,掌如鐵"的神物進獻朝廷,嘉靖帝品嘗后御賜"世之名鵝",從此銅鵝成為宮廷貢品的代名詞。
這種鵝種的誕生充滿傳奇色彩。傳說銅寶山的僧人馴化了野天鵝,讓它們在資水河畔繁衍生息。歷經(jīng)五百載歲月,這些曾翱翔九天的精靈褪去野性,卻在肉質(zhì)中沉淀出獨特的甘香。武岡的山水賦予它們靈性——龍江的柔波滋養(yǎng)出細嫩的肌肉,都梁的香草賦予肉汁馥郁的芬芳,就連喂養(yǎng)它們的稻谷,也因武岡紅壤的礦物質(zhì)含量,讓鵝肉呈現(xiàn)出暗紅如牛肉的肌理。
二、煙火淬煉的味覺史詩
在武岡人的廚房里,銅鵝的每寸肌理都被賦予新生。清晨的鹵鍋升騰起裊裊白霧,桂皮與八角的香氣穿透青石板路,將整座古城卷入氤氳的夢境。鹵銅鵝的制作堪稱工藝美學:選用三年以上的老鵝,在百年老鹵中慢燉三時辰,鹵汁如琥珀般滲入肌理,鵝皮泛著溫潤的光澤,咬下去先是鹵香在舌尖炸裂,繼而涌出鵝肉本身的鮮甜。
但最令人驚嘆的,是銅鵝宴的十二道珍饈。銅鵝四寶以鵝頭、鵝翅、鵝掌、鵝舌入饌,鹵制后佐以武岡辣醬,筋骨間纏繞著柔韌的膠質(zhì),仿佛在咀嚼一段凝固的歷史。雪花銅鵝丸則是詩意的具象化:鵝脯肉捶打成泥,裹上糯米蒸制,出鍋時恰似雪霽初晴,入口即化的鵝肉與軟糯的米粒在唇齒間共舞。
更有那道銅鵝玉液湯,將銅鵝的精髓推向極致。選用兩年散養(yǎng)的銅鵝,與西洋參、楊柳井水同燉六小時,湯色乳白如瓊漿,鵝肉酥爛脫骨。舀一勺入口,先是醇厚的肉香在口腔彌漫,繼而回甘如醴,仿佛將整個武岡的山水都濃縮在這碗湯里。
三、舌尖上的文明傳承
在武岡,銅鵝不僅是食物,更是文化的載體?;榧迺r的"雙鵝聘禮",新生兒誕生時的"鵝鳴報喜",都將銅鵝嵌入民俗的肌理。這種傳統(tǒng)甚至影響了語言——武岡方言中"鵝"與"我"諧音,一句"呷鵝"(吃鵝),道盡當?shù)厝藢ι畹臒釔邸?/p>
銅鵝的養(yǎng)殖史,亦是一部湘西南的生存史詩。雅槎村的養(yǎng)殖戶劉興祥,用二十年時間將銅鵝養(yǎng)殖從300只發(fā)展到3萬羽,他的鵝群在青山綠水間游弋,宛如流動的白銀。這種"公司+農(nóng)戶"的模式,讓銅鵝從宮廷貢品變成脫貧攻堅的"金鵝",每年創(chuàng)造超2億元產(chǎn)值,帶動近百戶農(nóng)戶致富。
如今,武岡銅鵝正以新的姿態(tài)走向世界。在長沙的米其林餐廳,大廚將銅鵝與鮑魚結合,創(chuàng)造出"鵝腹藏鮑"的新派湘菜;在國際食品博覽會上,武岡鹵銅鵝憑借"皮薄肉嫩、香而不膩"的特質(zhì),斬獲金獎。但無論怎樣演變,銅鵝始終是武岡人的精神圖騰——當暮色降臨資水,銅鵝群在晚霞中歸巢,那聲聲銅鳴,依舊在訴說著這片土地的古老與新生。
四、余韻悠長的味覺鄉(xiāng)愁
離開武岡多年,最難忘的仍是那碗血漿鵝。鐵鍋燒熱,放入切好的鵝肉煸炒,待水汽散盡,倒入新鮮鴨血快速翻炒,鴨血遇熱凝固成絮狀,與鵝肉完美交融。佐以青椒、紫蘇,辣意與鵝香在舌尖碰撞,讓人想起童年在江邊牧鵝的時光。
在異國他鄉(xiāng)的中餐館,當看到菜單上的"武岡銅鵝",總忍不住點上一份。盡管做法已融入當?shù)仫L味,但那口熟悉的甘香,依然能穿越重洋,將游子的思緒拉回資水河畔的黃昏。那一刻,終于明白:武岡銅鵝,早已超越食材的范疇,成為湘人鐫刻在基因里的味覺密碼,是永遠無法割舍的文化鄉(xiāng)愁。
2025年3月29號于長沙
免責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松風堂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nèi)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