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騰沖地處滇西邊境,與緬甸接壤,地勢險要,歷來是軍事要沖。1942年中國遠征軍遠出國門赴緬甸抗戰(zhàn),在猴橋口岸舉行出師儀式;1945年4月,駐印遠征軍揮師北上,配合遠征軍第20集團軍在高黎貢山全殲日寇孤軍深入的18軍團,騰沖成為抗戰(zhàn)以來全國第一個被收復的城市,在抗戰(zhàn)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自從我創(chuàng)作拙作《血祭野人山》以來,騰沖就成了我向往的圣地,瞻仰滇西抗戰(zhàn)紀念館是我一大心愿。2015年8月中旬,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前夕,我在兒子的陪同下,終于踏上了騰沖這片熱土,做一次心愿之旅。
紀念館分老館、新館兩部分,位于騰沖縣城西南疊水河畔小團坡下,老館于1945年7月7日落成,是騰沖人民為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抗戰(zhàn)陣亡將士及死難民眾而修建的烈士陵園,又稱國殤墓園;新館位于老館右側,于200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暨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來臨時落成,又稱滇緬抗戰(zhàn)博物館,館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遠征軍20集團軍司令部的舊址。
10日上午8點半,我們趕到紀念館,還不到開館時間(昆明日出時間比北京晚1小時左右),等候參觀的人群已排成長龍,車輛也綿延塞滿半邊街道。我們乘隙瞻視了墓園外側的中國遠征軍將士名錄墻,墻體綿延100余米,每列3塊大理石相疊,鐫有17000多名將士英名。我們在新22師(后擴編為新6軍)的名錄中,找到了廖耀湘將軍的名字,還有鄧軍林將軍,都是拙作《血祭野人山》中出現的人物。遺憾的是該書主人公胡子龍(鵬程)榜上無名。放眼望去,墻上滿目青綠,密密麻麻,齊整劃一,仿佛當年在青天白日旗先導下,千軍萬馬整裝待發(fā)奔赴抗戰(zhàn)前線的威武陣容。來到新館門前,仰視著門楹上方的館徽,覺得頗有創(chuàng)意,可以看見兩只和平鴿站在十字架上,據說是美國士兵用機槍的彈殼雕刻的。它代表了戰(zhàn)爭與和平,表達了世界人民以正義之戰(zhàn)反對侵略、維護和平的意愿。
大門開啟后,我們隨著人流進入博物館,宏偉敞亮的大廳中,迎面一塊“銘記歷史”的牌匾,猶如一記響亮的震鐘,喚醒著國人的良知,令人肅然斂容,步入各展廳,接受遠征軍將士們?yōu)閲?、為民族浴血奮戰(zhàn)偉大精神的洗禮。館藏由三部分組成,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所用物品、照片、勝利后有關二戰(zhàn)的中美友誼的物品,以及遠征軍入緬抗戰(zhàn)的作戰(zhàn)示意圖、作戰(zhàn)場景雕塑、圖片等,以翔實的資料與實物昭示了遠征軍將士的豐功偉績,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窮兇極惡的罪惡本質。面對這一件件展品和圖片,參觀者們沉浸在勿忘國恥,立志投入民族復興大業(yè)的激情中。
參觀完畢,我們聯(lián)系上工作人員,說明此行的目的:向博物館捐獻《血祭野人山》一書。接見我們的曾副館長是一位年輕的女士,她將我們迎進辦公室,聽我們說明來意后,非常熱情,代表博物館對我們的義舉表示感謝。這位女士頗有敬業(yè)精神,對中國遠征軍滇緬抗戰(zhàn)的歷史有較深的研究,涉獵甚廣。她說《血祭野人山》一書她早已讀過,認為書中的史料真實,人物描寫也很到位,是一首絕地悲壯之歌。她請我在所獻的四本書上簽名,并且與我合影留念。嗣后,又領我們去遠征軍將士名錄電子版上查找書中有關人物,和名錄墻上的一樣,沒有胡子龍的名字。曾女士欣然答應,根據我的書中胡子龍回憶錄影印件,并且參照書中有關胡子龍與廖耀湘、鄧軍林等人交往的描述,可以認定確有其人,同意在名錄墻上和電子版中增補上去。我當即將胡子龍(鵬程)的名字、籍貫、軍銜、所屬部隊番號抄錄下來,連同我的聯(lián)系方式,一并交給她。
從副館長辦公室出來后,我十分欣慰,十數年的心愿終于了卻。拙作也將匯入博物館資料庫,為昭彰遠征軍將士的民族大義獻上一首頌歌,以慰英烈們在天之靈!
我們懷著肅穆虔誠的心情,緩步進入國殤墓園。墓園主要由大門、甬道、忠烈祠、烈士墓、陳列館、紀念塔等組成。墓園中座埋葬著滇西抗戰(zhàn)中為國捐軀的8000名將士忠骨,是目前全國最大的烈士陵園。 1996年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忠烈祠前,我一一仰視蔣中正先生題寫的“碧血千秋”石刻、“河岳英靈”的匾額以及他代表中央軍事委員會撰寫的保護國殤墓園布告的碑刻,為這位曾備受詬病的前國家元首的民族大義深表欽敬。在盟軍墓前,我為英美等國將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為反法西斯、反日本軍國主義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深表崇敬。
在小團山的兩面坡上,一朵朵鮮活艷麗的紅玫瑰極大地吸引了我的眼球。這些玫瑰分別插栽在一塊塊石碑前,星星點點,相映生輝。石碑上鐫刻著在騰沖反攻戰(zhàn)中英勇獻身的將士英名和軍銜,從上等兵到士官到尉官直至將校。這些墓碑等距離、整齊地排列在山坡上,好似兩個方陣,威武雄壯地守護在祖國的西南大門。紅玫瑰即表達了國人對為守土護疆而捐軀的英烈們的深切緬懷。
登上坡頂,我們向烈士塔注目凝視,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zhàn)斗精神而驕傲;回望游人如織的山下,又為華夏子孫薪火相傳的民族節(jié)義而自豪。
img_0224
img_0218
img_0245
img_0825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源于黃三叢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