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jié)的腳步漸近,空氣中仿若都氤氳著喜慶的馥郁。但在這熱鬧的表象之下,過年的意義在不同人心中有著千差萬別的詮釋。
前些日子,我刷到一段饒有趣味的視頻,是煙酒專賣店老板娘與顧客關于過年的對話。老板娘笑著打趣:“過年吶,就是給賣煙酒的搞促銷,給賣禮品的清庫存,給賣鞭炮的發(fā)工資,給賣蔬菜的發(fā)獎金,給親朋好友添麻煩,給家里的女人們找活干,給雞鴨鵝牛送終,給自己的銀行卡清零。”乍聽覺得是玩笑話,細品之下,卻也生動地道出了過年期間物質消費層面的熱鬧。
每至過年,大街小巷張燈結彩,處處洋溢著新春氣象。人們忙著購置年貨,煙酒禮品、蔬菜魚肉,各類商品琳瑯滿目。集市上熙熙攘攘,人潮涌動,大家在攤位間仔細挑選,歡聲笑語回蕩在街頭巷尾。這般熱鬧不僅帶動了消費,也讓各行各業(yè)迎來黃金時期,這是過年最直觀的煙火氣,是物質生活的集中展現(xiàn)。
可如今,一些年輕人卻對過年回家心生畏懼。我曾問一位年輕人何時回家過年,他的回答讓我陷入思索。他說春節(jié)期間不回,打算年后再回。究其原因,一是經濟形勢欠佳,掙錢不易,回家過年,往返車費和各種花銷是筆不小的開支;二是自己尚未成家,一回去,父母、親朋好友總是催問找對象的事,倍感壓力。在時代浪潮下,年輕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活壓力與社會期待,過年回家本應是溫暖的闔家團聚,卻在某些情況下成了沉重負擔,讓過年的美好蒙上了陰影。
但過年,遠不止是物質的消費與現(xiàn)實的困擾,它有著更為深邃的內涵。2024年12月4日,中國春節(jié)申遺成功,這一榮譽背后,是對春節(jié)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深厚底蘊的高度認可。
過年,是一種薪火相傳的文化傳承,承載著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的文化基因。從古老莊重的祭祀儀式,到如今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貼春聯(lián)、放鞭炮、吃年夜飯等傳統(tǒng)習俗,無一不是先輩智慧的結晶,是歲月沉淀的瑰寶。春聯(lián)上的墨寶,筆鋒間流淌著對未來的美好期許;鞭炮的聲聲炸響,仿若驅散了舊年的陰霾晦氣,寓意著新的開始;年夜飯桌上擺滿飽含心意的菜肴,那是親情的凝聚,是家庭向心力的象征。這些習俗,宛如一條無形卻堅韌的紐帶,將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緊緊相連,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讓我們在歲月更迭中,始終銘記自己的根與源。

過年,是一次心靈的歸巢。無論一年中漂泊何處,無論生活歷經多少艱辛,過年都像是深情的召喚,牽引著人們踏上歸鄉(xiāng)之路。家,是過年的核心,是心靈永遠的避風港。在那里,有父母殷切的牽掛,有兒時純真的回憶。過年讓我們停下匆忙的腳步,與家人圍坐一堂,共享天倫之樂。這種親情的滋養(yǎng),是我們在人生漫漫長路中不斷前行的動力源泉,讓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里,尋得內心的寧靜與歸屬感,知曉自己的來處,從而更有勇氣奔赴未來。
過年,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播與交流。隨著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春節(jié)早已跨越國界,走向全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每至春節(jié)便熱鬧非凡。舞龍舞獅的隊伍靈動矯健,威風凜凜;花燈展覽五彩斑斕,如夢如幻,吸引著無數(shù)外國友人的目光。春節(jié),已然成為展示中國文化的亮麗名片,讓世界得以了解中國,感受中華民族的獨特魅力。它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彰顯了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的包容性與開放進取的姿態(tài)。
過年,不應僅僅被物質的消費和現(xiàn)實的壓力所定義。它是文化的傳承,是心靈的慰藉,是連接親情與世界的橋梁。讓我們在新的一年里,重新審視過年的意義,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在團聚中感受溫暖,讓春節(jié)這一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作者簡介:李良華,1955年5月出生,77年元月入伍,80年退伍。湖南省武岡市雙牌鎮(zhèn)人,退休教師,武岡市作協(xié)會員。作品散見于:《鐵道兵報》、鐵道兵文化網、今日頭條、都市頭條、赤嶺市文協(xié)、新華網、《邵陽日報》、《都梁風》和《武岡文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