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日看到,青松老師不辭辛苦地爬到荊竹石山村去拍照后,然后在人網(wǎng)發(fā)一組圖片。當時,我看到圖片后回帖問,青松老師有沒有從石山村上鳥瞰一下我們石地園。青松老師回帖說,后面再發(fā)一組圖片時會的有。后來青松老師重發(fā)的一組圖片時,果然有從石山村上鳥瞰我們石地園的圖片,我甚至在一張圖片中驚喜地發(fā)現(xiàn)我家的房子。
石山村就在我們石地園背靠的一座山上??拷覀兪貓@的那個小自然村叫牛隊嶺。原來石山村沒有通公路前,牛堆嶺的人要外出一般是下嶺后,經過我們村再外出。同時,我們村人也在牛隊嶺那一邊分有一些山地。從小,我就與父母一起爬山越嶺去那兒干活,還曾在那邊放過牛。所以對那邊也曾很熟悉??吹角嗨衫蠋煹南嗥螅芏嘤洃浂挤浩饋砹?。尤其是我對那嶺上一株已經有幾百年歷史的柏樹十分想念。當年,那樹蔭下是我們爬嶺后休息的地方。不知道那老柏樹還好嗎?
如今,石山村的變化應該也挺大了。首先他們已經通了公路,車輛能開到家門口。想來,石山村的老百姓修這條公路也應該是吃了很多苦頭。記憶中,當年我看到他們在建設輸變電工程時,抬電線桿上山,就是一件十分費勁的事情。更別說開山劈石修路。
如今石山村路通了,當年滿眼讓人發(fā)愁的石頭,倒也變成寶貝了。聽父親說,我們村里就有幾位能人去石山村做石頭生意。石山村的石頭,大多是石灰石,是燒石灰的好材料。如今不管農村、城市大搞建筑,這石灰也變成一暢銷品了。只是,原來小時候常讓我著迷的那奇形怪狀的石林,恐怕都要煙消云散了。
也許一切都在變了。比如,石山村下的石地園,隨著大量勞動力的外出,如今石地園的人再也沒有爬山越嶺去石山村邊耕種自己的山地。比如,我家在石山村邊就有三塊山地。當年,我與母親常上山去那兒種豆子和紅薯。如今荒蕪已經好幾年。只怕與周邊的山已經連成一片了。仔細一想,似乎浪費祖先當初開荒的勞苦。
青松老師曾與我父親同在一個學校上過小學,算來是我父輩級的網(wǎng)友了。按我父親的年紀算來,他也應該在60歲左右。按說這般年紀的老人,都是子孫繞膝,在家安享晚年。但青松老師卻不,自討苦吃,爬山越嶺地去拍攝,去紀錄。他曾去過我們石地園,與他的老同學——我父親小聚了一會兒。我母親如今回憶起當天的情景,仍然記憶猶新。她說,青松老師爬山越嶺去拍照很辛苦。是的,如今農村人上山的機會越來越少了。走的人少了,原來的山路也逐漸的被周邊的樹木給淹沒了,已經沒有山路可以行走了,很多荊刺阻撓,要克服不少困難。
龍應臺說,最流連愛做之事,就是懷著相機走山走水走大街小巷,上一個人的攝影課。想來,青松老師也是如此一般的想法。
感謝青松老師,也祝福他在拍攝過程獲得更多樂趣。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源于蘇山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