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日報》:歷史的補白
——讀楊運焰先生新作《都梁舊譚》
林日新
武岡歷史悠久。然而,回顧過往,似乎沒有讀到系統(tǒng)、翔實記載武岡歷史典籍的專著,有的只是關(guān)于武岡某個時期、某個方面、某個事件的零星敘述,不能不說這是一大憾事??上驳氖牵坳柺姓f(xié)文史研究員楊運焰先生的《都梁舊譚》出版,正好彌補了這一缺憾。
《都梁舊譚》洋洋32萬字,厚厚一本,分為五輯。
第一輯“史論篇”,不僅收錄了整體概述武岡歷史的《千古風流話武岡》《武岡歷史有多長》,也有從局部來探究的《武岡古城滄桑記》《話說武岡城墻》等。從楊先生的這些史考篇章中,讀者不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武岡兩千多年的歷史脈絡,還可以從文人的詩詞及墓志銘等史料中了解到淵遠流長的武岡文化。像《千古風流話武岡》用了一萬多字的篇幅,詳細追述了幾千年來的武岡人文歷史。從四季巖的石斧陶片,到文廟前晉代陶侃手植的古銀杏等,它們皆為武岡人文歷史的載體。
第二輯“人物篇”,作者從考究在武岡活躍過的歷史文化名人入手,研究武岡的文化。其中,研考了多位本土出身的人物:清官曹一夔,名門雅士鄧仁堃祖孫,中華民國時期的武岡縣長劉公武……還有譽滿神州的“文壇托星人”、著名編輯家龍世輝,以及書壇奇人李潺等人的人生經(jīng)歷。其跨度之廣,至少為筆者所罕見。
第三輯“文史篇”,作者在《武岡道教》《武岡佛教》等文章中比較具體地介紹了道教、佛教等在武岡的傳播、發(fā)展及其對社會民眾的影響;《解放前武岡青紅幫》則為讀者還原了青紅幫從明末清初到民國時的產(chǎn)生、發(fā)展、興盛,及后來隨舊時代而消亡的過程。解放武岡乃劃時代的事件,文獻多有記述,然大多“語焉不詳”。而楊先生的《武岡解放紀實》,憑著文史研究員的眼光,翻閱無數(shù)資料,采訪了1949年10月10日解放武岡的解放軍四野官兵的十幾位后裔,求真、存實,然后甄別、取舍,最終撰寫出了這篇記錄具體、內(nèi)容翔實的文字,為還原當年武岡解放的史實留下了一個全面、立體的畫面。
第四輯“文物篇”,作者向世人介紹了武岡15處赫赫有名的名勝古跡。如自然與人文相融的法相巖、香火不絕的興隆廟、文脈傳承的蘇氏宗祠、武岡最早的抗戰(zhàn)紀念碑、武岡文廟、雄甲天下的武岡城墻、享譽神州的“瀟湘楹聯(lián)第一村”、木瓜橋、資江河畔的“一枝筆”凌云塔、宋代修建的武岡石羊橋,等等。作者對這些文物進行了比較詳細的介紹和描述,可以讓讀者對其有較為深入的了解。
第五輯“文旅篇”,作者介紹了武岡最具特色的景點和最具民俗風味的小吃。
總之,楊先生把長期以來收集和撰寫的反映武岡歷史的材料匯集成冊,呈現(xiàn)給讀者,實在是一件好事。此書給缺失的歷史以補白、以訂正,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財富!
(林日新,武岡市作協(xié)副主席)

免責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https://szb.shaoyangnews.net/syrb/pc/content/c5116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quán),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nèi)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