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综合激情亚洲狠狠首页,中文字幕免費無線觀看,亚洲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激情五月中文不卡

    <small id="fzw1a"></small>

        首頁 武岡文學 《武岡州志》勘誤一則——許應隆、李友直與濟川橋

        《武岡州志》勘誤一則——許應隆、李友直與濟川橋

        阿舊 2022-06-15 17:38 1

        濟川橋,俗稱石羊橋,在武岡市頭堂石羊渡。橋跨資水,為七拱六墩的半圓拱拱聯(lián)石橋,長八十多米,寬近六米,氣勢宏偉。有關此橋的最早文字記載,為收錄于《武岡州志》許應隆撰的《濟川橋記》。

        許應隆在記中說,他以轉運使的身份攝武岡軍,武岡進士李友直向他報備建橋事宜,他表示支持并要表彰李。表彰典禮過后,他從旁邊經(jīng)過,發(fā)現(xiàn)橋柱已立起來了,李友直親在現(xiàn)場督工,不辭辛苦。第二年,橋竣工,李友直來信向他求記。他贊佩李友直的胸襟為人和實干精神,欣然為記。因李友直的父親李世楫字濟川,便把這座橋命名為濟川橋。

        如此看來,此橋創(chuàng)建者為武岡進士李友直。雍正《湖廣通志》之“關隘·津梁附”亦載:“武岡州:濟川橋,在東石羊渡,宋武岡進士李友直建?!苯驎r間則是在李友直中進士之后。而李友直中進士時間,據(jù)光緒《武岡州志》和嘉慶《湖南通志》,均載為“淳祐元年辛丑(1241)徐儼夫榜”,那么,此橋建成的時間不會早于1242年。

        因而,許應隆以轉運使的身份攝武岡軍事的時間,是在李友直建濟川橋前后,反之亦然。換言之,這兩個時間是一致的。但奇怪的是,康熙、嘉慶和光緒三版州志的“職官表”均載許應隆為孝宗朝“淳熙中任”,而孝宗朝淳熙年為1174-1189,淳熙中則是1180年前后,比李友直中進士的時間早六十余年。顯然,這要么是李友直進士及第的時間記載有誤,要么是州志“職官表”載許應隆任期年份有誤,兩者至少必居其一。

        李友直的及第時間,州志和通志記載一致,且明確到年分榜次,所記當無誤。而許應隆,嘉慶州志載其“里居佚”,籍貫不詳,且其人與事跡不見其它史志有別的記載,因而無從對照加以印證。

        有人以為許應隆或即福州閩縣之許應龍。許應龍為南宋名臣,《宋史》有傳,嘉定元年(1208)登進士第。據(jù)《宋史·許應龍傳》與宋沈說《庸齋集》之《許樞密(應龍)神道碑》記載,許應龍死于“淳祐戊申(1248)”,“享年八十一”。由此可知,他出生于乾道三年(1168),“淳熙中”時不過十二三歲,又怎么可能為官知武岡軍呢?而若以李友直中進士后建濟川橋的時間(1241年后)為是,則此時的許應龍年已逾古稀,同樣不可能在武岡為官。而且,據(jù)史志載許應龍之“宦跡”,他進士及第后,“教授臨汀……除兵部尚書兼中書舍人……兼給事中,兼禮部尚書,除端明殿學士、提舉洞霄,簽書樞密院事,積階至中大夫致仕”,除“教授臨汀”外,后一直在京中,而很少地方為官經(jīng)歷,更未有在湖南武岡為官記錄。因此,此許應龍必非州志上之許應隆。

        州志又載有許應隆撰寫的《司理廳題名記》,記云,他以轉運使的身份攝武岡軍事,推官黃子椿請他為司理廳寫記,他一直推辭,黃極力勸說“謝公公旦在桓臺時,嘗手書南軒《長沙司理院記》,俾以為為法”云云,他才答應下來。

        黃子椿言中的“南軒”即“南軒先生”張栻,南宋著名理學家。乾道二年(1166)張栻主持城南書院和岳麓書院,第二年任湖南提刑,《長沙司理院記》即作于此間。

        黃子椿言中的謝公旦,為江西崇仁人,嘉定七年(1214)甲戌袁甫榜進士,曾官監(jiān)察御史兼崇政殿說書,“淳祐中”出任福建運判、浙江巡按,為理宗近臣。謝公旦曾為吉州司理參軍,“手書南軒《長沙司理院記》”當是此間事。

        許應隆在記里又道:“君(黃子椿)之治獄豈非受之謝公而源流于南軒者乎?”

        綜上可推知,張栻、謝公旦均為黃子椿的前輩;而謝公旦與黃子椿生活年代更近,黃資歷較謝淺,年齡稍小。因此,黃子椿為武岡推官時間當在“淳祐中(1246-1252)”后。而這也正與明隆慶《寶慶府志》的記載吻合:“黃子椿、熊震龍、鄭源之,俱在寶祐中武岡軍司理參軍?!辈贿^,隆慶府志同樣誤許應隆攝武岡軍時間為“淳熙中”。

        寶祐年為1253-1258,寶祐中則是1254年左右。這與李友直淳祐元年(1241)中進士后修濟川橋的時間段相符,而這正是濟川橋的創(chuàng)建時間,也正是許應隆以轉運使攝武岡軍事的時間。故而,各版《武岡州志》載許應隆為“淳熙中任”的說法是錯誤的。

                                                                                    原發(fā)于《邵陽日報》20220419

        640.jpg

        6.jpg

        閱讀 3061 1
        分享到:
        評論列表

        言宋

        分析有道理。有點小誤:一是漕幕,顯然不是轉運使(又稱漕運官),只是幕職官,即是轉運使的下屬。轉運司的地位是比較高的,位在武岡知軍之上。二是知武岡軍事的說法不大嚴謹,武岡宋時的地位較高,徽宗設為軍,地位與郡相當,所以可稱郡(縣是不能的)。所謂攝郡,是說他知武岡軍,也就是出任武岡軍的最高行政長官,而不是出任武岡的最高軍事長官。

        3年前

        作者回復:

        很榮幸能得到唐老師的指正,謝謝!近兩天在武岡網(wǎng)瀏覽過老師的很多文章,很是敬佩,于自己也很有收獲。老師說得對,漕運指轉運使,漕幕是其下屬。這樣的失誤本不該犯。攝郡武岡軍事,我所指的也是老師所言即代理武岡知軍,我見古人經(jīng)常這樣寫,到今天看來,這個表述可能易致誤解,改成 攝武岡軍之事 可能更好。我文史基礎很差,可謂素人,近兩年很偶然的原因,對武岡文史感興趣,因而行文錯漏之處定當不少。問好唐老師!

        2022/6/16 7:35:33

        發(fā)表評論

        已輸入0/200 個字!

        關注武岡人網(wǎng)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