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民本思想方面
所謂民本思想,顧名思義,就是以民為本,儒家的“仁政”就是民本思想的體現。《論語·顏淵》有一段“子貢問政”的記載:“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子貢曰:‘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曰:‘去兵’?!薄白迂曉唬骸坏靡讯ィ谒苟吆蜗??’”“孔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边@一段記載說的是子貢問孔子怎樣治理政事,孔子提出了“糧食充足,軍備充足,人民信任”三項條件。子貢問如果不得已要去掉一項,這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果不得已再去掉一項,在這兩項中要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并說自古以來人都有死,如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國家就站不住而難以支撐。從這里可以看到,孔子把取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作為治國的第一要素??鬃舆€說:“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币馑际遣粨呢毟F而擔心財富不均,不擔心國民人口稀少而擔心不安定,因為財富均勻便不覺得貧困,彼此和睦便不覺得國民人口稀少,境內安定便不會有傾覆的危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能敏感地意識到關于國計民生的“分配”問題以及國家人民的安定團結對治國的重大意義,這是很了不起的。我們現在一再強調要關注低收入人群,關注三農問題,善待農民,和諧社會,和諧發(fā)展,目的就是要以民為本。孟子繼承和發(fā)揚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孟子提出為政者應盡量地給老百姓提供“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養(yǎng)妻子,歲樂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的生活條件。這些見解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8、民主意識方面
古希臘的民主制,常常為歷史學家所樂道,同樣,中國古代的民主意識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所謂民主意識,就是體現在古人對“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的向往。讀過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那傳說時代,黃帝的后裔堯帝,在他年老時把帝位讓給舜,后來,舜又把帝位讓給治水英雄禹,這是儒家所稱道的“禪讓”。因為堯舜不是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把帝位傳給賢能的人,故稱“為公天下”。夏禹以后就不再搞“禪讓”而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這就是“家天下”。《禮記·禮運篇》有過這樣的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耦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一段文字描述了一幅原始公社的社會圖景:“官”通過民主選舉,由德才兼?zhèn)涞娜藫?。人與人之間講究信用,和睦相處,不僅兒子孝敬父母,父母愛護兒子,而且所有的老人都能安度晚年,壯年能為社會發(fā)揮作用,兒童得到教育成長,鰥寡孤獨及殘疾人都有人照顧,男人各有自己的職業(yè),女子婚嫁不錯失良緣,財富為公共所有,厭惡把物品隨便浪費拋棄在地上,也不由個人藏為私有,反對好逸惡勞,大家盡力工作,不是為了個人的私利,所以,奸邪的陰謀不能得逞,賊人盜竊的行為不發(fā)生,平時不必關門閉戶,這就叫做大同世界。有一次,孔子問弟子顏淵和子路的人生志向,他們回答后,子路接著對孔子說,我們倒還希望聽聽老師的志向。孔子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治長》)。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愿意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們產生信任,使年輕人得到關懷”。這些都是儒家所憧憬的社會模式。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源于鐘文暉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