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综合激情亚洲狠狠首页,中文字幕免費無線觀看,亚洲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激情五月中文不卡

    <small id="fzw1a"></small>

        首頁 武岡資訊 武岡記憶之三牌路四牌路

        武岡記憶之三牌路四牌路

        原創(chuàng) 大海34 2024-02-28 01:32 1
        人網(wǎng)網(wǎng)友點評:三牌路,四牌路有說不完的故事,看不盡的風景。在前進的歷史中,青石板變成水泥地,水泥地又變成青石塊。林立的商店變換著面孔,你方唱罷我登場。唯一不變的是武岡人對三牌路四牌路的情結(jié),如同一道美味,在心里泛起久久的回味。

        IMG_20240227_143636.jpg

        三牌路,四牌路是南正街的兩個路段,雖然南正街早已更名為都梁路,但城里的老人們還是習(xí)慣地說著去三牌路去,去四牌路去,沒有人說去南正街去的,更沒有人說去都梁路去的。

        在城里的老人們的習(xí)慣里,三牌路四牌路就是南正街,但又不全部包括南正街,而是南正街的二個街口。

        一個是南正街往北與傘鋪街相連的街口,傘鋪街與石牌坊現(xiàn)在命名為四牌路,南正街從兩者間穿過,形成了一個十字街頭,只要過了這個十字路口,就不叫四牌路了,城里人會說去上山橋,去老南門口。

        另一個是南正街往南與西直街相連的街口,過了這個街口,人們會說去南門口去,去許南橋去。

        至于三牌路四牌路的具體分界線在哪里,誰也弄不清楚,也不想去弄清楚。城里人之所以鐘情那二個街口,是因為那二個地方就是二個菜市場。

        昔時,在四牌路街口,每到清晨,便有許多人在賣菜買菜。賣的大多是時令蔬菜,土產(chǎn)品。

        印象最深的是那個賣石膏豆腐的漢子,個子不高,禿了頂,挑了擔豆腐擺在路口,人們排著隊買他的石膏豆腐。

        一擔石膏豆腐,一頭三屜,共六屜,很快就賣完了。

        三牌路街口賣菜的也很多,印象最深的是那些臘碎魚,有條霸公,麻俐婆,藍魚條子,種類很多,任人挑選。

        幾十年過去了,三牌路,四牌路街口的菜賣到現(xiàn)在,菜比以前更豐盛了。只是那個賣石膏豆腐的早已不見了,麻俐婆,條霸公也絕跡了,那些無農(nóng)藥殘余的蔬菜再也吃不到了。

        再就是后來市容整治,禁止在四牌路街口和三排路街口賣菜。賣菜的只好打游擊,你來了,他撤退,你走了,他回來。那兩道賣菜買菜的風景永不消失。

        IMG_20240227_143918.jpg

        以我個人的觀點,整個南正街就是三牌路四牌路的組合,如果給三牌路和四牌路分界的話,那就是以五顯巷為界,出了五顯巷,往右就是四牌路,直至上山橋。往左就是三牌路,直至薰和門。

        四牌路有個很有名氣的新華書店,我愛書,在那里不斷地尋找精神糧食,買了很多書。幾乎是只要上街,就要進書店。如今書店消失了,代之的是大藥房。

        有一個大百貨公司,國營的。里面的營業(yè)員很神氣,高高在上地俯視買東西的顧客。

        兩家日雜品公司,賣的是鍋,碗,玻璃,棉被棉花等。

        還有一家國營理發(fā)店。我小時候大多在那里理發(fā)。記得讀初中的時候,理了一個姿式頭,頭上的發(fā)尖尖地垂向額頭,一晃頭,額上的頭發(fā)順勢飄逸,剎是氣派。

        理發(fā)店里有一師傅,很是健談,語言幽默,很笑人。我喜歡他給我理發(fā),總是候了他的位置。感受他從頭到尾的談笑風生和笑談中的嫻熟技藝,很是迷人。

        理發(fā)店的隔壁,是照相社,緊鄰著上山橋。那時,照上一張相,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我在那里照了幾次相,印象深刻的一次是一九六九年春節(jié),與發(fā)小家狗照的,那是我的第一張相片。第二次是一九七0年春節(jié)期間,與哥哥照的,他從部隊回家探親,我穿上他的軍毛皮大衣,戴上軍帽,照了一張當時最流行的軍人照。

        四牌路上的服裝社每到年前,是裁縫師傅最忙的時候,許多人憑著布票買來布,趕著往服裝社做衣服,為的是在新年有一件新衣穿。


        IMG_20240227_143819.jpg


        三牌路有個電影院,原來叫中蘇友好電影院。賣票的地方正在路旁,門口掛了牌,上面粉筆書寫放什么電影及時間安排。還有一張大廣告,將一個月的電影片子預(yù)報出來。

        電影院要進去幾十米,遠遠看去,電影院的門面像一塊碑,十余米高,中蘇友好電影院幾個大字從上至下鑲嵌在高高的米黃色碑上。

        1962年,記不清是哪月哪天了,父親帶我看了一場電影,那是我第一次看電影,片名叫《三勘蝴蝶夢》,看不懂里面的內(nèi)容,只覺得凄凄怨怨,婉轉(zhuǎn)哀傷。

        看電影上了隱,又沒錢買票,有時跟著人家混了進去,有時待到電影要放完,門開了進去看幾分鐘的尾戲。

        三牌路上也有個大的百貨公司,飲食和副食店很多,躍進馬路正對面的是一家餃面店,那時,光頭餃是很受歡迎的,一角錢一碗。三相面三相餃二角錢一碗,吃的人很少。

        三牌路街口的一家小吃店,賣包子饃饃油條甜酒。甜酒五分錢一碗,父親帶我去了一次,將隨身帶的一個雞蛋敲入碗中,讓師付將滾燙的甜酒倒入,再快速攪拌,一碗雞蛋甜酒湯便成了,喝上一口,美味極了。

        印象最深的是小時候去副食店買鹽買煤油。一次買鹽時,人很多,眼看鹽快賣完了,心急時顧不了那么多,硬是拼力地擠到前面去,險險地將鹽買到手。

        春節(jié)前,去副食店買鹽糖,營業(yè)員會用一張紙將糖包成棱角狀,再鋪上紅紙,用線扎起來。春節(jié)到了,父親就提著糖包帶著我去給親戚拜年。

        最神氣的是副食店里賣肉的師傅,人稱屠戶師傅一把刀。雖是憑票供應(yīng),但權(quán)在師傅手中,他是看人去的,有關(guān)系的給你一刀屁頭肉,沒關(guān)系的給你一刀槽頭肉。刀把子在別人的手里,你是無可奈何的。

        IMG_20231117_125726.jpg

        一九六一年至六三年,經(jīng)濟放開,三牌路四牌路上擺了很多攤子,做生意的人很多。有理發(fā)的,賣鹵豆腐的,賣各種粑粑的,彈棉花的,賣百貨日用品的。挑籮啪擔,推車行走的穿梭其間,加上臨街眾多的商浦及路兩旁的各類攤子,熱鬧極了。

        六二年,我父親從磚瓦廠出來,先在四牌路賣了幾個月的胡蘿卜粑粑,后來在四牌路擺了一個鐵貨攤,買門掛,魚扎扎,菜刀飯瓢之類的鐵貨。那時,是我家經(jīng)濟最寬松的時候。父親裝錢的鐵盒里裝了很多錢,一次我和姐姐偷偷打開鐵盒,拿出一角錢,買了瓜子花生,晚上在被窩里吃到半夜。

        可惜好景不長,父親做了一年多生意,上面便禁止了。國營的副食品公司,飲食服務(wù)公司,日雜公司,供銷公司,百貨公司和集體的服裝社,筆墨社,照相社紛紛成立。先后在三牌路四牌路修建了許多營業(yè)大樓,門面的墻體都是用水泥洗砂裝飾,格成方塊形,很有氣派。后來,又在門面的上方用三灰泥鑲嵌上條條時代標語,用漆將字刷得鮮紅,很是醒目。

        新華書店是那個時期興建的,上鑲嵌著偉人手書的新華書店四個字。

        供銷合作總社也是那個時期修建的,是當時古城的最高建筑,有三層,立在四排路的東面,成為古城的地標建筑。

        隨著這一座座高樓大廈的建成,一間間民房被拆毀,三牌路四牌路兩旁的古建筑不再存在,前店后家,前店后廠的工商模式永遠消失了。新建的樓房都向內(nèi)退進約五米,這樣,三牌路四牌路都比以前寬了近十米,路更寬闊了,形成了現(xiàn)在的格局。

        后來,三牌路四牌路的青石板也被掀了,代之水泥路面,一條古街就這樣成為歷史。

        三牌路,四牌路有說不完的故事,看不盡的風景。在前進的歷史中,青石板變成水泥地,水泥地又變成青石塊。林立的商店變換著面孔,你方唱罷我登場。唯一不變的是武岡人對三牌路四牌路的情結(jié),如同一道美味,在心里泛起久久的回味。


        IMG_20240227_143424.jpg

        文圖/大海


        閱讀 1985 修改于2024-02-28 4
        分享到:
        評論列表

        黃高遠

        學(xué)生時代,武岡三牌路,那些美妙的回憶,都還有嗎?

        31年前

        發(fā)表評論

        已輸入0/200 個字!

        關(guān)注武岡人網(wǎng)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