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寧寨市古鎮(zhèn),最為著名的地方其實是西河風雨橋。我們此行的首選目標就是它! 
西河橋下的河流叫蒔竹河,又稱蒔水。它與城步境內的巫水(也流經綏寧),同為沅江上游支流,歷史上曾同屬于武岡的范疇。這里有必要說到一件有關武岡的歷史公案,也可說是一樁歷史迷案,至今于人還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即戰(zhàn)國時代的大詩人屈原究竟到不到過武岡? 史載屈原放逐期間,是到過武岡的。于是今世有人就言之鑿鑿地論證:屈原由陸路從綏寧經洞口進入武岡,并在都梁山(銅寶山)一帶游歷,屈原筆下的蘭草(其<<離騷>><<九歌>>有多處對蘭的描寫)其實就是銅寶山一帶的都梁蘭。后從頭堂入赧水下資江,并根據史書記載屈原與漁父互答一事,信誓旦旦地演繹了一個屈原在頭堂鄉(xiāng)水樂口遇一漁父互問互答的傳說故事,后世更有好事者建漁父亭以紀之,似乎屈原到過今日武岡之事已成鐵案無疑。但以上種種,均只源于傳說,并無實物實證。 史家根據屈原放逐時期的經歷游蹤考證,屈原主要是在湘,沅一帶游蕩,屈原從未涉足過資水上游一帶,又何曾來到過銅寶山和水樂口呢?漁父到處都有,書上所載屈原與漁父互答一事,難道就一定要發(fā)生在今武岡的水樂口? 這個問題就有點自相矛盾了,史載屈原是到過武岡的,但仔細考證卻又找不到其在今武岡活動的證據,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實這事兒一點也不矛盾,此武岡非彼武岡,古武岡也非今武岡也。 歷史上的武岡,其地理版圖是很廣的,今天的洞口縣,新寧縣,邵陽縣,隆回縣以及綏寧縣和城步縣都曾屬于武岡的管轄范疇,是古武岡的一部分。愛好文學的武岡籍人士,可能都熟悉唐代著名詩人,有"七絕圣手"之稱的王昌齡的兩首七絕: 其一《送程六》詩云: 冬夜觴離在五溪, 青魚雪落鮐橙齏。 武岡前路看斜月, 片片舟中云向西。 其二《送柴侍御》詩云: 流水通波接武岡, 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其中"流水通波接武岡"一句,有的版本中作"沅水通波接武岡"或"沅水通流接武岡",我是傾向于"沅水通波接武岡"的,因為只有說"沅水通波接武岡"才更接盡史實 。有人可能要對此生疑了,因為今武岡所屬水域是資水流域,跟沅水并無關系。但事實上歷史上的武岡跟沅水是有直接關系的。關于這一點,另有詩仙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可作佐證: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李白這首詩里的"夜郎"因為那個著名的"夜郎自大"的故事而為人所熟知,即今天的貴州省東南部一帶。詩里的"龍標"則是與夜郎接壤的今懷化市黔陽洪江一帶,正是上文講到的巫水蒔水注入沅江的地方。從王昌齡的個人經歷來看,他跟屈原一樣,壓根兒就沒到過今武岡一帶,到過的只是古武岡的綏寧城步等地。雖然他詩中多次提到"武岡"這個地名,其實跟我們今天武岡是沒有多大關系的,如果非要這么爭的話,就等同于我們今天講:蒙古越南等地方都是我們中國的!放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下,這么說也是對的。 弄淸了這個道理,屈原到不到過武岡的歷史疑案也就不言自明了:屈原是到過又沒到過武岡的。到過的是古武岡,沒到過的是今武岡。   
武岡市職業(yè)中專朱云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