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家石磨
作者:楊進文(苗族)
我家有二對(副)石磨,一對是民國時期楊家,再華公房頭后代者籌資合辦添制的;一對是八十年代初,是我家請鄰縣鄧元泰鎮(zhèn)沙洲何家石匠二表叔打磨而成。這對石磨的原料來之不易呀!是從幾十里外的大古山弄回來的。據(jù)人們所說:大古山的石頭是"豆子石“(石內(nèi)成顆粒狀)。是打制石磨的上等材料。
現(xiàn)在那對"合辦"的石磨早已不見"蹤影"了,但自家的那對”豆子石"石磨被我完好無損的保存著,令我溫馨憶往。
我曾經(jīng)到蔣坊一帶走訪親戚,聽到那里的長輩把"親家"比做為石磨,心相印、齒相依。一對磨分為上、下二扇(頁),更為貼切是將媳婦的父母(含同輩分者)喻作”上扇磨;而女婿的父母喻作"下扇磨"。仔仔想來,生動形象。親家之間,似磨和諧。圍繞"磨心",打造"精品"。
下扇磨有一個小圓柱形的“磨心",一般是用尺余之長的茶仔樹之類的結實雜木削制而成。磨心"頂天立地",下面插進磨架子,上端2寸長伸入上扇磨的中心部位的磨孔。人工偶成,連接起“你我他”。如果磨心被磨損得不能用了,就用工具把磨心敲上來寸余長就可以了。
新制的磨心,有點“緊致”,推起磨來似乎“拗手”(別扭),但是經(jīng)過一陣磨合之后,則得心應手,順順暢暢的運轉(zhuǎn)。所以,人們把初與人做搭檔時,稱作為“磨合期”。
石磨,曾經(jīng)無論是在鄉(xiāng)村,還是在都市,皆發(fā)揮其特殊功效。舊時鄉(xiāng)村的油榨房與制面廠就是依靠大對石磨礳油菜籽及麥子的。農(nóng)家打豆腐、做粑粑、弄米漿等等都離不開石磨。
至于推磨還是要懂一點技巧的。用力平衡,勻速運行,如用力過猛,磨心則會脫離。勺(放)料適度,水量恰當!若家中人手充足,可以二人默契配合,你來我去,輕松自如。一陣功夫,喜看成品,滾滾而出。
“石頭層層不見山,雷聲轟轟不下雨。雪花飄飄不覺寒,路途彎彎走不完"。這是一個謎語的謎面,其謎底是就是石磨呢!謎語生動形象,且耐人尋味。是苗家石磨的真實寫照。
我在“舞文弄墨"時,為了使“涂鴉"出來的作品有品味,就得反復地去“打磨",用那“路途彎彎走不完"的精神去“爬格子"。力爭編輯滿意,讀者滿足。
星移斗轉(zhuǎn),石磨不“轉(zhuǎn)",時過境遷,石磨不"遷"!石磨已經(jīng)刻我的記憶之中!
免責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先進文化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nèi)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