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梁,在湘西南歷來就是一片有著悠久人文傳承以及濃郁藝術(shù)底蘊的沃土,如今的武岡不僅是千年古城,也是與寶慶舉案齊眉的歷史文化之地。這里曾先后涌現(xiàn)出一批又一批的與時俱進的文化人才,大家都筆耕不綴,為推進武岡的文化崛起,建設(shè)宜居而和諧的文化強市,提高武岡的全民素質(zhì)而始終如一的在這片古老而又新穎的土地上努力著!奉獻著!
代表武岡地方文學刊物的《都梁風》的出版發(fā)行,也在促進武岡文學事業(yè)的繁榮而產(chǎn)生積極深遠的影響。從小說、散文、詩歌、古詩詞、戲劇、曲藝等方面入手,涵蓋面十分廣泛,知識面較廣,包羅萬象,是難得的一本代表地方性的精神讀本。
在這本《都梁風》上,經(jīng)??梢钥吹轿鋵就磷骷尹S三暢先生的作品。尤其是黃先生以古都梁為背景寫的一系列作品,顯得很厚重,很值得反復去細細品讀。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地域的代表性,鄉(xiāng)土味很濃!
三暢先生年近七旬,從教40多年,退下講壇后仍孜孜不倦,特別是為收集、整理武岡民風民俗、傳說軼事,傳承武岡本土文化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他憑借著廣博的知識,將古城中的新意感悟凝于筆端,成書《行吟古州古城》,作品看似平鋪直敘、其實立意深遠,他借用武岡語言的幽默詼諧,飽滿細膩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躍然紙上,讓人不讀則已,讀了則欲罷不能,有種想不睹“古城古州古貌”決不罷休的真切愿望!
作為自由撰稿者,其實我也喜歡寫散文雜記,但更喜歡讀散文雜記。在《行吟古州古城》這本書中,三暢先生行筆大氣,文采斐然,可讀性都很吸引人。尤其是寫到古城的武岡十景,其文筆清新婉約,如云山的云外鐘聲,娓娓動聽,纖塵不染,令人賞心悅目;又如資水潺潺而流,叮咚悅耳,落地有聲。
三暢先生文才橫溢,他的作品介于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可以說他筆下的小橋流水人家,甚至找不到任何做作的姿態(tài),抑或說是不經(jīng)意的風雅含蓄。文如其人一直是他的精神高地,他在古城里邊執(zhí)教,做桃李滿天下的生活的向?qū)?,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之余,在紙醉金迷的現(xiàn)代名利追求的社會里,他能保持這樣的惟吾德馨的文學心態(tài),令人敬仰不已。心為形役,在這樣一個人文精神患得患失的時代,好的文學作品恰恰就是一支強有力的清醒劑,在這一點上,三暢先生的文章多側(cè)重于現(xiàn)實意義,嚴格來說,他應(yīng)該是武岡歷史的贊美、批判和由衷摯愛者。他把都梁作為地方文志創(chuàng)作的標本,武岡的人和事就像一粒粒厚實的種子,藏在古城不為人知的深處,等待有心人把它從傳統(tǒng)的文化中剝離開來?!缎幸鞴胖莨懦恰返募毮?、完整的描述,在字里行間展現(xiàn)出來的是古城歷經(jīng)滄桑的美!
通過對《行吟古州古城》的閱讀,我結(jié)識了古城很多來自文學、書法、繪畫、音樂、曲藝方面的良師益友,他們都來自不同的工作和行業(yè),但都為武岡的文化創(chuàng)新默默做出自己身體力行的奉獻。我想,我雖然不是地道的武岡本土人,也許和我一樣,在這個古城,或許大家原本來自不同的地方,卻有著著一個共同的夢想!以文學的認知聚會,從無至有,從少至多,在我的都梁文化傳播的小閣樓里,原本不相識的我們相聚在一起,沒有語言和年齡之分,我們對文藝這塊園地都充滿著極高的交往熱情,喜歡交結(jié)良師益友的我,也是衷心地希望武岡的文化氛圍越來越濃郁。
緣于其弟三叢先生,我得以認識三暢先生。先生不高的個子,為人很隨和、可親,和他聊天能為嚴肅凝滯的氣氛帶來活力,更顯示了他多年來作為老師的智慧,自信,與適應(yīng)環(huán)境的能力。
理解像是碰撞產(chǎn)生的火花,是瞬間的反思。三暢先生是我認識的人里邊為數(shù)不多的受人敬重的一位學者。有朋友對我說,三暢老師稱得上是真正的才子,因為他不僅從年輕的時候起,在古城的文藝圈子里就是文藝界的先兵,更畢生致力,直到六十多歲了,還是仍然創(chuàng)作不懈。尤其是到了晚年,在這個網(wǎng)絡(luò)知識爆發(fā)的時代,三暢先生發(fā)現(xiàn)在做學問時卻又需要有廣博的高科技手法涉獵,所以就像電腦是活的表現(xiàn)形勢,最具有效的語言和方法,同磁碟一般,隨時插入,就可以將要的東西整理出來!尤其重要的是,網(wǎng)絡(luò)和書本一樣,讓人們跨越時空,發(fā)揮想象的能力,把原本流逝的史實,通過那些看來已經(jīng)消失在人們視線中的一些曾經(jīng)熟悉的人名、地名、和原先與我們毫無關(guān)系的事物,都將被重新賦予生命的韻味,再經(jīng)過層層的推想,參考一些相關(guān)的文獻資料,竟能感受到歷史與個人的息息相關(guān)的方方面面,于是人性流露出來的,大時代產(chǎn)物下的變遷,從而讓讀者領(lǐng)悟出的更為寬廣的天地來!
老子說:“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我想,三暢先生以“老驥伏櫪”來自我砥礪,言語談吐之中似乎還有向往和追求那種“大器”境界。或許,人至暮年,尤應(yīng)有此種“老當益壯,不墜青云之志”的追求和秉持也是在所難免的。
對于舊體詩詞他一直抱有特殊的熱愛。《都梁詩記》除了收錄古都梁的舊體詩詞新作外,他還在其他文藝媒體上他發(fā)表自己對古都梁詩作的看法,同時闡述自己的詩詞觀點,認為詩詞要有真情實感——無論是舊體詩詞還是新詩體裁,都要如此。他由都梁詩詞歷史及傳統(tǒng)入手,如數(shù)家珍,一一列舉了武岡歷代詩詞名家代表性作品,結(jié)合具體的歷史背景,概述其各自風格、文采,可謂是一篇武岡地方志的舊體詩詞整理大全,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歷史價值。
黃三暢先生現(xiàn)在是湖南作協(xié)會員、都梁的寫實作家,先后出版短篇小說、長篇小說、以及散文集,等等。他是湖湘文化描寫湘西南農(nóng)村風情民俗的特色作家,以他那種古樸的而不甘寂寞的文學信念,造就了都梁人特有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三暢先生自然也描繪著這片山的靈秀浪漫以及沉重和無奈,特別是對于時代見證下的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近距離的觀察與仿真的抒寫,傳達的是包括自己在內(nèi)的有良知的有洞察力的最真誠、最殷切的關(guān)懷和同情。
隨著民俗的演繹變遷,生活在湘西南這片土地山川,包括自然的嚴肅,歲月的無常,三暢先生將湘楚傳統(tǒng)文化以及民風民俗融合在一起,以理性邏輯的方式,進行適當?shù)氖銓?,使他的作品更富有傳奇性和神秘色彩。三暢先生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本土作家,在他的文字里,他經(jīng)常用平實質(zhì)樸的語言,不避俗,不媚俗,不背棄底層人物的真實描寫,沒有華麗的鋪排,沒有落俗的辭藻,他的文筆極具現(xiàn)實生活的時代氣息,也是他對這個古城留守的執(zhí)著見證。
三暢先生有幾次來我這里坐,他都是自己騎一個自行車,來去匆匆的樣子。他還謙虛地經(jīng)常講自己只不過是一個退休老頭。論職務(wù)、不算官;論才能,也無所謂什么‘家’,但是通過古城人的口碑相傳、眼觀耳聞,讓我感到老先生倒是一位極有個性和特點的人。從與他交談中,我體會到他具有南方人含蓄的性格,引經(jīng)據(jù)典,通朗直率。
在與黃先生的交談中,我知道在這樣的老者身上可以讀懂什么叫真正的不追求形式、不圖空名、不無病呻吟,真正的鄉(xiāng)土藝術(shù)來源與生活,而高于生活,我們所處的時代在大變化、大發(fā)展,老人家也經(jīng)常登云山之高望古城之遠,心中激蕩文字,往往配合歷史角度,寫了不少散文雜記,很有特點,記事敘文,通俗易懂,形象直觀,耐人尋味。
作為多年的人民教師,他的敬業(yè)奉獻和感恩情懷,和他的幽默風趣,很有獨立思考精神的,而且敢講真話,誠摯感人。
作為一個作家來說,作品才是硬道理,而作品又以敢講真話才會讓人產(chǎn)生共鳴,以獨立見解為靈魂。三暢先生在靈活多變的行文中展現(xiàn)無窮的想象力并讓靈魂始終充滿激情地向著多元化、現(xiàn)代化、厚重化的底蘊發(fā)展,讓讀者獲得真知灼見與古為今用的閱讀的享受。
通過武岡的人文深度來評析歷史事件的文筆,也讓我看到“宣風講壇”的歷史識見之深厚和理解之透徹。雖然是地方文壇,宣風講壇就像一位導游一樣引著我們走進宣風雪霽的亭臺樓閣,慢慢地觸摸,細細地品味,與講壇的傳播者們進行著心靈溝通與交流。從傳統(tǒng)文化上延伸閱讀,一下子就會讓人加深對古城的深刻印象。
從樸素的著裝到爬滿皺紋的額角,看不出三暢先生與農(nóng)村老頭兒有多大差別。他只是個樸樸素素的老人。但他話語犀利,處處透著幽默和風趣,他的作品讀來輕松自然,好似馬致遠筆端的古道西風瘦馬的風景,讓讀者很想很想走近這位江湖滿地一漁翁筆下的人和事……
還有,在三暢先生筆下介紹的武岡都梁美食,也讓人大開眼界,感覺他的童心未眠,讓人讀著讀著就流起口水或嗅著鼻子聞起來,就想往古城的一些胡同里去尋根問底、一探究竟,這也是古城不可多得的一道靚麗風景。
寫到這里,正在讀小學的女兒打電話過來,說今天是教師節(jié),學校里邊有電視臺采訪老師的節(jié)目,她作為小節(jié)目主持人,要我去學校開一個有關(guān)教師節(jié)的班會。這篇文章在教師節(jié)寫好,也剛好吻合我寫三暢先生的人文話題,隨著一個個的日子升起又降落,一屆屆的學生走來又走過。不變的是包括三暢先生在內(nèi)的老師們的深沉的愛和燦爛的笑容,追憶似水年華,在我們?nèi)松牡缆飞?,還是我們的老師在很多時候很多地方為我們糾正了偏離人生的航向。
老師為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學習、成長,不辭辛勞的教導、教育著我們,在這個神圣的節(jié)日中,我也代表我和正在為人學子的孩子們要說上一聲:老師,您辛苦了!
讓古老的絲弦送去美好的期許,讓流暢的歌聲送去真誠的祝福,讓白云和藍天永遠點綴著三暢先生的余熱生活,愿先生的文筆更加滋潤常青和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