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雪先生有一判斷,說武岡人多為江西人。江湖先生也這么認為。先前我讀過一文,也有此印象。為了幫助鄉(xiāng)人了解祖上的由來,將我讀過的文檢出,試作一梳理。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復旦大學已故譚其驤教授作過名文《湖南人由來考》,對此論之甚詳。文章有數(shù)萬字之巨,今僅就其中有關武岡的部分,作一摘要性復述。
譚先生以清道光間《寶慶府志》為研究對象,廣泛搜集材料,對湖南人的來由作了一詳細考證。其中,移入武岡人的共62大族,其中來自江西的有31族,占50%(相鄰的新寧、城步各9族,江西人主要落戶武岡)。而原本為湖南人,遷至武岡者僅為9族,占28%。其次來自江蘇的8族,河南4族,福建2,安徽3,河北2,廣西2,湖北1。
江西人遷至武岡的31族,有20族不詳其具體里籍,其余11族主要是南昌1族;新淦1;饒州1;吉安地區(qū)最多,其中廬陵1,泰和2,吉水2,安福3。就整個寶慶府而言,也是如此,吉安共有105族入寶慶府。
湖南本省,也有不少人遷入武岡。其中寧鄉(xiāng)1族,華容1,溆浦2,黔陽1,麻陽1,靖縣1,邵陽1,新化2,計10族。
譚先生分析何以江西人會大量遷湖南,以為歷史上的開發(fā)是由東向西的,江西開發(fā)得較早,至宋時已可比漸、閩了。人口既多,財富殷實的江西人,自然要尋找地廣人稀之地,以更好地發(fā)展。加上,贛、湘地相鄰,中無巨山大川相隔,遷至湖南,就很自然了。這當屬經(jīng)濟移民。
當然,也有政治因素的,如從軍吃糧、官員貶謫、異鄉(xiāng)為官。湖南自唐宋以來,就是官員遷謫之地,如唐代柳宗元貶永州(初貶邵州),北宋寇準貶道州(今道縣)。湖南南部境內(nèi)多溪峒(瑤族等),常生亂事,宋以來軍隊常征戌于此。另外,就是為官的,知州(軍)、知縣、教授等,他們中不少是外來人,其子孫后代,也多定居于此。顯例有明朝岷王(朱王)自云南徙封武岡,其后代生活于湖南者不少,如朱鎔基之為湖南人。這些因素都改變了湖南人口(包括武岡人在內(nèi))的地緣結(jié)構(gòu)。
從歷史時間來看,可考里籍的,五代有1族移入武岡,南宋2,元8,明41,總計52族,不可考的為2族。本為湖南人而移于武岡的,北宋1族,南宋1,元2,明7,清2,共13族。
合從何而來與何時而來,則可統(tǒng)計出,五代時江西遷入武岡的1族;南宋江西入武岡的1,河南1;元時江西4,福建1,安徽1,廣西1;明時江西24,江蘇7,河南3,福建1,安徽2,河北2,廣西1,湖北1;清時無。共計51族。
譚其驤先生對湖南人的由來有一結(jié)論,這一結(jié)論似就整個湖南人說的,是否合乎武岡人之規(guī)律,讀者可判斷之。
1、湖南人來自天下,江、浙、皖、閩、贛之地的人占十分之九,而江西一省又占到這幾個省的十分之九。
2、江西移來湖南之民,主要是為耕墾,江蘇、安徽、河南、山東遷來湖南,多為作官經(jīng)商者。
3、江西南部人大都移于湖南南部,江西北部則移于湖南北部。
4、湖南自古就有移民進入,五代、兩宋、元、明、清占十分之九,而元明二代又占十分之九的十分之九。
5、五代以前,湖南人多來自北方;之后,則來自東方。南宋以前,移民之籍貫單純,幾乎全為江西人。
6、清初以前,湖南是移民接受地;之后,則為移民輸出地(湖廣填四川)。
免責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言宋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nèi)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