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在武岡城南十里。自麓至頂,盤蹬而上十余里,峰巒簇峙,有“起云洞”,終日云霧繚繞,故稱云山,所謂“山以云名云即山,云生山頭山埋云”。古為湖南四大名山之一,隆慶《寶慶府志》稱“為州雄峙第一景”,道書《敷齋威儀經(jīng)》載為全國“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六十九福地,古來官員文士題詠留刻甚多。1997版《武岡縣志》記載,在云山北側(cè)的“第十八彎”中段,有摩崖石刻“白玉泉”三字,篆書,落款:“萬歷己卯白下楊一州、郡人張繼志、山禪海量立?!笨h志對落款未有注解。
萬歷己卯,為萬歷七年(1579)。楊一州,即楊一洲,字伯海,明代畫家。明周暉《金陵瑣事》載楊一洲曾寄謝榛山水圖,謝榛答謝諛美曰:“畫逼輞川工,王維信可同?!敝x榛(1495-1575),明代布衣詩人,《明史》有傳。
《明畫錄》載楊一洲為諸生,“有聲山水,小幅絕佳”。其印章皆用古玉晶犀,“文三橋高陽篆刻識幀上”。文三橋即文彭(1498-1573),明代大書畫家文征明之子,工書法,尤精篆刻。又稱其喜游歷,“足跡遍五岳,故筆墨具靈秀之氣”。
明周暉《金陵瑣事》亦載楊一洲喜游歷,“游名山足跡,幾遍五岳。人譏之云:‘伯海手不如腳?!泵鳌抖勵愒觥芬嘣?,“楊(一洲)嗜游,足跡通天下,稱‘鐵腳’”,為此放棄功名進取,“饕于山水……可謂真隱?!痹粕侥撕婷?,楊一洲不來此一游,怕是萬難甘心的。
《明畫錄》和明《畫史會要》俱稱楊一洲為揚州人,其實他只是寓居揚州,本是南京人?!督鹆戡嵤隆酚浧涫拢抖勵愒觥分狈Q“金陵楊一洲”,又此“白玉泉”落款“白下楊一州”,足證楊一洲實為南京人。金陵、白下,皆南京別稱。
張繼志,武岡人,康熙、嘉慶等各版《武岡州志》都稱其為“儒生”,《湖廣通志》稱其為“薦舉”,光緒《湖南通志》說他“隆慶中舉”,莫衷一是。不過以上方志都說他“善詩文”,淡泊名利,為山林隱逸之士。嘉慶《武岡州志》載,明隆慶中,朝廷征召天下山林隱逸之士,本地官府上報了他的名字,他堅辭不去。有大官請他擔(dān)任儒官,敦請鄉(xiāng)飲,“亦不赴,布衣終身”。其《瑞芝賦》云,“曰余倥傯以侘傺兮,雜蒿艾而何妨也……抱靈芝而老死兮,終吾生以徜徉也”,似乎是對他為何甘隱不仕的回答。據(jù)內(nèi)文,《瑞芝賦》當(dāng)作于明隆慶壬申(1572)。
光緒《武岡州志》還載有張繼志《寶方山共飲》《仙院》《南山》《一瀑飛濤》《云山》等詩,皆為吟詠本地名勝之作。其中,寶方山即法相巖;仙院,在武岡城北同保山麓,又名仙人庵;南山,在城南十里,昔有南山寺;一瀑飛濤,為“云山十景”之一。
云山昔為道家圣地,后又成佛教名山。據(jù)傳,唐高僧全真(無量壽佛)曾居云山。宋嘉定年間,僧人法泰因敕賜“佛性”,在云山弘法,得知軍汪立中之助重修勝力寺,又建觀音閣、玉虛宮、真人祠。元代遭兵燹,明成化年間志惠重建勝力寺。嘉靖壬寅(1542)知州王暄建萬壽宮于真人祠后。萬歷年間,高僧無涯主持勝力寺,云山一時高僧云集,香火鼎盛。明末有南岳高僧燕居德申禪師長住勝力寺講經(jīng)?!段鍩羧珪酚州d武岡云山有渾樸圣、云樹知、十虛竺諸禪師。海量,應(yīng)是云山某寺廟禪師,但以上均未載云山有禪師為海量者。金陵楊一洲遠道而來,本地文人張繼志盡地主之誼陪同,海量作為山僧,當(dāng)為向?qū)А?/p>
云山有“一瀑飛濤”等十景,“白玉泉”并不在其中??梢姡@是“鐵腳”楊一洲等三人新探得之美景,特摩崖以志之,惜后世少有人知。
20230117《邵陽日報》
免責(zé)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阿舊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不擁有其著作權(quán),亦不承擔(dān)相應(yīng)法律責(zé)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nèi)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