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南的黃梅戲”:武岡絲弦
林日新
“絲絲柳,對對蝶,古城雙宿舊時燕。千年武岡多勝跡,唱做絲弦代代傳……”很多年前,我在武岡城第一次聽到《武岡是個好地方》時,我有點驚訝:這是武岡絲弦的名曲,怎么帶有濃厚的江浙吳音軟語遺風呢?莫不是借用黃梅戲的曲調?武岡地處楚南丘陵,湘西南地區(qū),應當是楚言楚語楚風呀。
為弄清這個問題,我先從武岡絲弦的起源查起。據(jù)《武岡州志》記載,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八子朱楩被封為珉王,后遷至武岡。珉王驕侈風流,好聲色犬馬,喜絲竹小曲。遷徙武岡時,攜帶了一批雜劇藝人和女樂歌妓,后又派人到蘇杭一帶廣采女樂歌伶,以至武岡城中“歌舞百戲,通宵達旦”。從此,江浙吳音軟語傳遍小皇城武岡。后來,女樂歌伶流落民間,獻藝于茶館酒肆里。當時的武岡人口密集,商業(yè)繁榮,文化較發(fā)達,兼百藝云集,不同風格的民間音樂和說唱形式競相媲美,外來的這些小曲與武岡當?shù)氐囊魳啡诤?,漸使絲弦小調自成一體,遂成武岡絲弦的雛形。后經(jīng)清代民間數(shù)十代藝人的傳承,不斷發(fā)展形成了武岡絲弦獨特的音樂風格,成為與祁劇、花鼓戲、陽戲并存的一大劇種。武岡絲弦優(yōu)美、婉轉,無論是舞蹈還是音樂都充滿地方特色,贏得美譽。
清末民國之初,絲弦在武岡的街頭小巷廣為流傳。有錢人家壽誕婚姻喜慶,商家為招引客商,往往有邀請絲弦班子的習慣。絲弦彈唱者、琵琶能手李振華還常在寶慶、隆回一帶傳教絲弦。20世紀20年代初,絲弦藝人們自發(fā)組織成立了武岡“絲弦結社”。1953年,武岡縣文化館組建了武岡絲弦演出隊,對傳統(tǒng)的絲弦曲目和節(jié)目進行加工改造或重新創(chuàng)作,《雙下山》《秋江趕船》等傳統(tǒng)曲目得以搬上舞臺。
近20年以來,武岡絲弦也與全國地方戲曲小劇種一樣,遭遇著人才流失、青黃不接、創(chuàng)新受阻的問題。為此,武岡市重視文化宣傳保護力度,先后指導舉辦了“武岡絲弦大家唱”比賽、優(yōu)秀武岡絲弦作品征集等活動,加大資金投入,大力扶植人才,讓武岡絲弦傳承人走進校園傳播傳統(tǒng)文化。2010年,武岡絲弦作品《搶村官》獲湖南省曲藝大賽銀獎。2011年,武岡絲弦成功申報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邵陽文庫·武岡絲弦》出版,洋洋30多萬字,對武岡絲弦的起源、發(fā)展和創(chuàng)作的歷史、成果進行了系統(tǒng)地探究、搜集、歸納和整理。2021年11月,武岡絲弦彈唱節(jié)目《蘿卜眼里長銅錢》參加第七屆湖南藝術節(jié)并榮獲大獎。
隨著武岡絲弦的蓬勃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并參與到這種民間音樂的傳唱和變革中來,真可謂:絲竹之聲不絕于耳,民間學唱蔚然成風。武岡絲弦已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的、活態(tài)的傳承模式,這種被譽為“湘西南的黃梅戲”的民族傳統(tǒng)音樂之花,正以其獨特魅力薪火相傳。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源于林日新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已輸入0/200 個字!
雙牌鎮(zhèn)寶山村:寂寞鄉(xiāng)土結緣“藥德”文化
土改犧牲的烈士不應成為無名烈士
武岡市鄧元泰鎮(zhèn)赤塘村,今年又到嘗新節(jié)
Jack,我在天弘的英文名
滔溪沖的六月六,刻在骨血里的鄉(xiāng)愁
武岡一中航拍記錄片武岡視頻
武岡米花里的年味武岡視頻
武岡農村婚禮習俗紀實武岡視頻
武岡歷史沿革武岡概況
關于武岡市武岡概況
智能母嬰站觸摸屏玻璃三豐玻璃
重負荷車輛齒輪油宏源石油
宗氏典藏包裝項目文功文創(chuàng)
免責聲明:本站資料除作者特別聲明原創(chuàng)之外,其他均來自網(wǎng)上,若侵犯你的權益請告知,本站獲通知后將立即刪除!聯(lián)系QQ:165410523
Copyright © 2006-2025 武岡人網(wǎng) ICP證:粵ICP備2023087779號 粵公網(wǎng)安備4419000200781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