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岡血醬鴨(散文)《湖南科技報》(2021年11月4日)
林日新
兒子大學畢業(yè)后一直居住省城,很少有機會吃家鄉(xiāng)正宗的武岡血漿鴨。每次回家時,總是打電話告訴我:“爸,我們明天回家,記得去買只本地鴨,我好想吃老媽做的血醬鴨呢?!蔽視ⅠR答道:“好的!”
武岡人愛吃鴨肉,同樣也制作出鹵板鴨、鴨脖子、烤鴨、血醬鴨等美味,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血醬鴨。武岡血醬鴨,是武岡十大傳統(tǒng)名菜之一,是武岡人的最愛,不管是逢年過節(jié)家里人聚餐,還是紅白喜事擺宴席,武岡人總會炒盤血醬鴨出來款待賓客。儼然也成“無鴨不成席”了。武岡人中好廚藝者,幾乎人人會做血醬鴨。
先父曾是一個名揚十里八村的鄉(xiāng)間大廚,他最拿手的菜之一就是血醬鴨。為此,他曾被城里的一家大賓館雇請了十多年,專門招牌菜——炒血醬鴨,賓館因此生意紅火,老板賺得盆滿缽滿。后來,父親告老回鄉(xiāng),間或也給鄉(xiāng)親們辦廚,仍然是以炒血醬鴨贏得眾人的喝彩。
炒血醬鴨,對鴨子很有講究。首選是那種精瘦的土鴨,家鄉(xiāng)人稱它為絲鴨:頭小,脖子細長,腰身不肥,走路很快,重量不過兩三斤的。若是沒正宗土鴨,就選那種沒有喂過飼料的家養(yǎng)的個頭較小的蘇州鴨,斤兩不能超過四斤,而那些個大肥壯的,動輒就有六七斤的洋鴨是絕對入不了廚師法眼的。
做血醬鴨,鴨子要現(xiàn)殺現(xiàn)炒,從超市買的冰凍鴨是炒不出美味的血醬鴨的。殺鴨前,用菜碗盛些許水——溫水或涼水或醋皆行,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制法;水中放適量的鹽——鹽量也有講究,鹽少時血水容易分離,鹽多時炒菜時就要記得少放鹽,否則菜太咸,菜就難入口,有失大廚師面子。
血噴入碗中時,需一人幫忙用筷子快速地攪拌,不讓血水分離,攪拌到血絲沾在筷子上,開成粘稠的絲線后方罷。在等候鴨子扯凈毛、開腸破肚、清洗肉臟的過程中,大廚就把姜蒜切末,小紅尖椒切圈,花椒壓碎,香菜切成長段。油鍋燒熱,將姜蒜末和紅尖椒倒入鍋中,炒出香味。將鴨塊倒進鍋里,中火慢慢煸炒至表面微微變焦。鴨子較肥的則宜將鴨子的皮下脂肪煎出來,可將多余的油脂勺出(用鴨子油炒青菜非常香)。待鴨子肉塊表面焦黃后,倒入沒過鴨子的水(也可將水換成啤酒)。燒開后轉(zhuǎn)中小火慢慢燜燒。大約燜燒20分鐘,鴨塊爛熟,鍋里還留著少量的湯汁,便將鴨血倒進鍋里,迅速用鍋鏟翻炒,炒至鴨血變成黑褐色——醬色(這可能是被稱為“血醬鴨”而非“血漿鴨”的原因吧)。這時將花椒、香菜等佐料倒入,煸翻均勻。于是一鍋色似紅燒,肉質(zhì)鮮美、粘稠細滑,味道爽口的血醬鴨便做成了。
兒子小時,他是家中的“小太陽”,爺爺?shù)摹罢浦袑殹?。每次炒血醬鴨時,先父總是要把兩只大鴨腿多劃幾刀,炒菜時還特地把鴨腿壓入菜底,讓它燒透,讓佐料深深滲入腿肉中……我兒子從小特別愛吃血醬鴨,每次吃時很投入:雙手并用,大快朵頤,往往吃得滿嘴是肉,滿手是油、滿頭是汗。兩只鴨腿吃完后,他還會夾些辣椒、姜片伴飯。十年前,先父去世后,我妻子又晉升成家里的大廚,她炒的血醬鴨不僅完全繼承了先父傳統(tǒng)技藝,而且還推陳出新,炒出幾種花樣來,口味更豐富,倍受家人和親朋的稱贊。當然,兒子那吃鴨腿的專利,早已移交給孫子了,每次兒子全家回鄉(xiāng)下時,兒子總會讓事先要我準備鴨子,孫子則會在旁補一句:“我好想吃奶奶炒的血醬鴨呢!”我一聽大笑道:“哈哈,乖孫子,不會忘記你最愛吃血醬鴨把腿的喲。”孫子在電話那頭咯咯地笑出聲來。

免責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林日新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不擁有其著作權(quán),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nèi)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