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歷史的蒼穹之下,有一個身如鋼鐵鑄就般,?立在歲月長河中的登高英雄,他就是用熱血與勇氣書寫傳奇的楊連第。
1919年,在天津市北倉鎮(zhèn)的一個普通人家,迎來了一個清脆啼哭的新生命,那便是楊連第。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貧困如同揮之不去陰霾,籠罩著這個家庭。年幼的楊連第,早早地品嘗到了生活的艱辛,學徒生活的苦澀,電工工作的勞累,車夫經歷的奔波以及架子工時艱難,都如同刀刻一般,在他的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跡。然而,這些苦難并沒有壓垮他,反而如同淬火的火焰,鍛造出了他堅韌不拔的意志。
時光的車輪滾滾向前。1949年,新中國的曙光初現,楊連第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這一年的2月,他就毅然報名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同年8月,人民解放軍挺進大西北,鐵道兵某團沿隴海鐵路節(jié)節(jié)搶修,卻在隴海路的天險8號橋前遇到了巨大的挑戰(zhàn)。這座大橋坐落在高山峽谷間,橋高45米,長172.5米,是隴海鐵路線上最高的橋梁。1921年由法、英、比利時三國工程師共同設計,用了4年時間建筑而成。該橋為當時全國之最。1944年,這座橋因抗日戰(zhàn)爭遭到破壞,美國工程使節(jié)團用了兩年時間也沒能修好。1948年國民黨潰逃時,再次轟炸,只剩下5個孤零零的橋墩,矗立在深壑之中。
站在橋下,仰望那高聳入云的橋墩,眾人心中都充滿了焦慮。當地有句民謠:“八號頂,八號頂,失足摔成餅”,這句民謠形象地描述了八號橋墩的高聳和險峻,反映了橋墩之高以至于失足掉下去會粉身碎骨的危險程度。面對搶修環(huán)境,有老專家提出架索道用滑輪運送材料,可是買不到材料,而且兩山絕壁上也打不了樁;如果在橋墩四周搭腳手架,需2萬多根架桿,5000多斤鐵絲,即使找到材料也運不進來。大家提出的幾個方案都無法實施。常規(guī)的施工方法在這險峻的地勢和匱乏的材料面前,顯得蒼白無力。然而,楊連第那敏銳的目光,如同獵鷹一般,在橋墩上發(fā)現了一線希望。他看到每個橋墩上每隔三米就有一根修撟時留下的鐵夾板,雖然只有幾寸寬,卻仿佛是命運之神為他打開的扇窗。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用帶鉤的桿子勾住鐵夾板上的圓孔,再順著桿子爬上去,架設單面云梯。
當楊連第向團長匯報這個想法時,團長的眼神中充滿了擔擾,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似乎是唯一的辦法。經反復研究,楊連第的建議被批準了。楊連第手持長桿,帶頭攀登,如同無畏的雄鷹沖向云霄,后面的18名戰(zhàn)士緊跟其后,宛如一群勇敢的獵鷹緊緊相隨,架設云梯。他們一步步攀爬那高聳入云的橋墩。在橋墩下仰望,楊連第的身影在陽光下顯得渺小,卻又是如此堅定。每向上攀爬一步,都伴隨著巨大的風險,稍有不慎,就會被深淵吞噬。但他和他的戰(zhàn)友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一定要登上橋墩,完成搶修任務。
當云梯漸漸接近墩頂,下面圍觀的群眾越聚越多,他們帶著鑼鼓來到現場,準備慶賀登高的勝利。然而,當楊連第快要攀到墩頂時,新的難關出現了,他被突出的頂檐擋住。長桿不能拐彎,無法鉤到頂端的夾板。此時的他恰似敏捿的猿猴,解下腰間的繩子,甩上去套住鋼軌,用手反復拉了幾下看是否牢固,接著用兩腳蹬著墩壁,翻身躍到墩頂。那一刻,他仿佛站在了世界的顛峰,汗水濕透了他的衣服,卻無法掩蓋他心中的喜悅和自豪。橋下頓時一片歡呼聲,老百姓驚奇地說:“解放軍真是神兵?。 比欢魬?zhàn)才剛剛開始,橋墩頂部被炸得凹凸不平,要架沒鋼梁,必須先將其整平。二號墩頂面約有26方鋼筋混凝土,楊連第沒有絲毫的猶豫,他在橋墩頂上,開始了與死神較量的爆破。一聲聲巨響在山谷間回蕩,那是他向困難宣戰(zhàn)的號角。他在橋墩上以一塊木板作掩護,連續(xù)爆破100多次。每一次爆破都似雷霆萬鈞,震撼大地,而他卻如同鋼鐵鑄就的雕塑,紋絲不動。終于橋墩頂面被整平,在他的帶領下,橋梁得以重新架設,比預定計劃提前了二十天通車。
10月8日,當第一列火車呼嘯著通過剛搶修過的大橋時,整個山谷都為之歡呼。楊連第,這個平凡而又偉大的戰(zhàn)士,被鐵道兵黨委記大功,并授予他“登高英雄”的稱號。這座橋從此命名為“楊連第橋”,成為了英雄永恒的象征。
英雄的腳步,從未停歇。1950年,美帝國主義的炮火燃燒到了朝鮮的土地上,楊連第跟隨部隊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程。朝鮮的大地,硝煙彌漫,彈坑遍地,曾經美麗的山河變得千瘡百孔,滿目瘡痍。楊連第和他的戰(zhàn)友們,如同鋼鐵般的戰(zhàn)士,堅守在搶修鐵路的第一線。
佛流江大橋,在戰(zhàn)火中被敵機炸毀,宛如一條受傷的巨龍,橫臥在江面上。鐵路運輸中斷,志愿軍的物資運輸和作戰(zhàn)行動受到嚴重的影響。楊連第帶領鋼梁組,奔赴搶修現場。他們冒著敵機的連續(xù)轟炸,與時間賽跑,與死神較量。楊連弟仔細觀察敵機來襲的規(guī)律,利用轟炸間隙,爭分奪秒的實施搶修工作。他不顧個人安危,攀上橋墩作業(yè),起梁速度比黑間增加了好幾倍。在那高高的橋墩上,他時刻警惕注視著敵機的來襲,一旦發(fā)現敵機的蹤影,他迅速吹哨,指揮大家隱蔽,成功地一次次躲過敵機的空襲。他們不停地頑強勞作,僅用4天時間,讓佛流江大橋恢復了通車,為前線輸送去寶貴的戰(zhàn)略物資。但是,通車不久,橋梁再次遭到敵機轟炸,楊連第指揮一個班緊急搶修,每人每天挖凍土2.5立方,10的任務7天完成,他和他全班戰(zhàn)士都光榮立功。書寫了又一段傳奇。
1950年10月,楊連第光榮地出席了第一屆全國工農兵戰(zhàn)斗英雄、模范代表大會,并被選入大會主席團,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
1951年3月,楊連第火線上光榮入黨。從此,他對自己要求更嚴厲了,時時處處以黨員的標準衡量自己,率先垂范,沖鋒在前。5月份,五次戰(zhàn)役打響了,敵人下足了血本,戰(zhàn)爭更為殘酷。鐵路、橋梁,大部分被敵機炸毀,前方供應中斷。楊連第帶領戰(zhàn)士們趕到現場,冒著敵機的轟炸、打射,順著橋墩垂下的半截鋼軌,爬上17米高的橋墩,取下40多根枕木,解決了搶修工程材料之需。在這次搶修任務中,楊連第兩次立功。
1951年8月,楊連第出席志愿軍鐵道兵部隊第一屆英模代表大會,被選入主席團。不久,又被派為歸國代表,參加首都國慶觀禮,并列席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再一次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接見。本來應該留在國內的楊連第卻毅然決然要求返回前線。
1951年10月,楊連第任副排長,并接受修復清川江橋的艱巨任務。此時的北朝鮮遭遇了40年未曾有過的特大洪災。清川江大橋被敵機炸毀,運輸完全中斷。橋下水流湍急,工程難度極大。他們用枕木排浮橋,鐵桶架浮橋等方法設法接近橋墩,但一次次都被洪水沖走。楊連第經過反復思考,提出了用“交叉鋼梁立在江底”搭浮橋的設想,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在施工過程中,他始終沖在最前面,帶領戰(zhàn)士們與洪水展開了頑強的搏斗。有一次架設浮橋時,由于長時間作業(yè),極度疲勞,楊連第被洶涌的浪頭沖走,當戰(zhàn)友們把他救上岸時,見他手里仍牢牢攥著一把鉗子。連長說:“這么危險,還不把鉗子扔掉?”楊連第說:“咱們工具這么少,扔了還怎么工作?這是咱打美帝的武器啊!”經過30多個晝夜的奮戰(zhàn),他們先后12次搭起浮橋,滿載軍需物資的列車再次奔馳在清川江大橋上。
1952年5月15日,朝鮮的天空被陰云籠罩,清川江大橋附近的空氣凝固了一般。志愿軍鐵道兵部隊的戰(zhàn)士們,正爭分奪秒地搶修這座歷經美軍多次轟炸的大橋。在人群中,有一個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副連長楊連第。楊連第眉宇緊鎖,眼神中透著堅定與執(zhí)著。他心里不斷地思索著:“這座志愿軍后勤補給的重要通道,必須盡快修好,哪怕是付出再大的代價!”他深知,每一分每一秒的拖延,都可能讓前線的戰(zhàn)友們面臨更多的危險。他一邊指揮著戰(zhàn)士們搬運材料,一邊親自爬上爬下檢查橋梁的修復情況。
突然,楊連第在巡查時發(fā)現新搶修橋梁的第三孔鋼梁移動了5厘米。他當機立斷,大聲喊道:“同志們,把壓機抬來,我們要把鋼梁移正!”戰(zhàn)士們迅速行動起來,將壓機抬到了指定的位置。楊連第站在梁下,全神貫注地看著鋼梁,心中仔細地計算著起梁的步驟與力度。他的雙手在空中比劃著,好似在模擬著起梁的過程,嘴里還小聲地念叨著:“一定要小心,不能出任何差錯。〞一切準備就緒后,楊連第深吸了一口氣,大聲喊道:“開始起梁!”戰(zhàn)士們按照他的指揮,齊心協力地操作著壓機。楊連第站在一旁,緊緊地盯著鋼梁的移動,時刻準備應付可能出現的問題。然而,就在這時,天空中傳來了一陣熟悉的轟鳴聲,美軍的戰(zhàn)機又如同惡鷹一般撲來。
“隱蔽!敵機來了!”楊連第大聲呼喊著,戰(zhàn)士們迅速尋找掩體躲藏。然而,楊連第卻絲毫沒有退縮,他站在橋邊,仰頭望著天空中的敵機,眼神中充滿了憤怒和無畏。“哼!你們這些可惡的家伙,休想阻止我們搶修大橋!”他心里暗暗發(fā)誓。
敵機瘋狂般投下了一枚枚炸彈,爆炸聲響徹云宵,硝煙彌漫。楊連第帶領著戰(zhàn)士們在硝煙中穿梭,躲避著炸彈的轟擊,繼續(xù)著搶修工作。就在這時,一顆定時炸彈落在了不遠處,楊連第心中一緊,他知道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炸,但他沒有絲毫的猶豫,立刻向定時炸彈跑過去。“連長,太危險了,不能去!”一個戰(zhàn)士大聲喊道?!安恍校∵@顆炸彈不及時處理掉,會影響大橋的搶修!一定要拆除它!”楊連第堅定地說。
他小心翼翼地靠近炸彈,并示意戰(zhàn)士們別跟上去。楊連第仔細地觀察著炸彈的情況,心里盤算著如何拆除它。就在這時,炸彈突然爆炸了,強大的氣浪將楊連第掀翻在地。彈片如同惡魔的獠牙,瞬間擊中了他的頭部。楊連第只覺得眼前一黑,一陣劇烈的疼痛從頭部傳來。
“連長!”戰(zhàn)士們呼喊著沖了過去。楊連第躺在地上,鮮血從他的頭部涌出,染紅了身下的土地。但他嘴里還在喃喃著:“橋……修橋……”
戰(zhàn)士們心急如焚,想要立刻將楊連第送往后方治療,但楊連第緊緊地抓住一個戰(zhàn)士的手,用微弱的聲音說:“別管我,修橋要緊,繼續(xù)修橋……”說完,他的手緩緩地松開了,永遠地閉上了雙眼,他那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33歲。那一刻,清川江的江水為他嗚咽哭泣,山谷間回蕩著戰(zhàn)友們悲痛的呼喊。楊連第犧牲后,被追記特等功,并榮獲“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及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等。他生前的連隊亦被命名為“楊連第連”。
楊連第這個平凡而偉大的戰(zhàn)士,他用自己的勇氣、智慧和頑強,書寫了一曲曲壯麗的英雄贊歌。他用熱血和生命鑄就了一座不朽的豐碑,成為了中朝兩國人民心中永遠的英雄。
注:資料來自《緬懷登高英雄楊連第》一文。
作者簡介:李良華,55年5月出生,77年元月入伍,80年退伍。湖南省武岡市雙牌鎮(zhèn)人,退休教師,武岡市作協會員。
作品散見于:《鐵道兵報》、鐵道兵文化網、今日頭條、新華網、《邵陽日報》、《都梁風》和《武岡文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