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里五天一場,場場如此。
馬坪的場口是逢陽歷一或六,說明白點就是一號或是六號趕場。然后,以此類推,場場如此。
馬坪街上平常是不怎么熱鬧的,就街頭、街尾依稀散落著幾個賣肉的屠夫;還有幾家打著超市牌子的日雜店,就賣點鹽巴、洗衣粉、針線腦頭、牙刷牙膏……
鄉(xiāng)里人平常也不怎么上街。家里辦個喜事或是請個師付干活,才會去街上稱二斤肉做菜。家里來客了或是有做手藝活,不能餐餐豆腐小菜,摻上點葷菜也是必要的。
可這趕場,這十里八鄉(xiāng)的人都會上街。挑一點經(jīng)濟作物去場上賣,再去場上買點日常用品,稱二斤肉或是買條魚打個“牙祭”,開開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三三兩兩,或挑或提。農(nóng)人總會有些農(nóng)產(chǎn)品賣的,谷籮擔得是辣椒,紅的發(fā)紫,尖尖的身子,綠綠的帽子,總是那么可愛;聽說這玩意今年價錢好,擔辣椒的陳老伯是滿臉紅光,健步如飛,身上有使不完的勁;化肥袋子裝得是黃豆,今年年景好,家家戶戶都豐收,可這東西還算值錢,聽說城里開了個什么豆腐廠,總也到鄉(xiāng)里收點豆子的;還有賣花生的、賣菜的……
馬里街的場口在附近幾個鄉(xiāng)還算大的。連著洞口縣方向的到“花落廟”,連花橋的到中心小學,連著我老家方向的經(jīng)過馬中到中堂壟里,一個大大的“人”字。
馬坪街上這幾年房子修了不少,但是為政者還沒有能修好集貿(mào)市場。趕起場來,還是十幾年的那一套,小商小販們,沿街兩邊一字擺開。擺攤的家伙還是板凳、門板一搭,然后連在一起。當然了,這只是些有固定攤位的商販;還有一些走鬼,背個箱子賣點胡椒,提個藍子賣個雞蛋,或賣點糖果什么的……他們總占著街正中,有的時候,還真有的煩。
不過,雖說亂。但還有章法的,賣肉的、賣魚的、賣衣服的、賣五金雜貨的……總會固定一地個地方賣的。賣肉的在老合作社門口一直到馬坪老街,賣衣服的則集中在鄉(xiāng)衛(wèi)生所下面那一塊街道;賣魚的則在農(nóng)村信用社門口那一塊;賣五金雜貨則在中心小學那一塊街。
差點忘了,鄉(xiāng)里趕場還有一個專門的牛場,專進行牛、馬、豬仔等交易的。馬里街的牛場在中心小學隔壁,原來準備修農(nóng)貿(mào)市場的那塊空地上。一到趕場,牛販子們就會牽著牛,喝著馬來到牛市;豬販子們則會開著車來收豬仔。來牛場的人們,要不,是來捉豬仔的;要不,是來賣牛的,或是來買牛的。這地方,趕起場來很是熱鬧,光買?;蚴琴u牛就是一大學問。這一頭牛要賣,先得看,牽著牛打幾個轉(zhuǎn),看看腿有沒有問題,看看能不能下地干活;二是用手摸牙口,用來知曉這牛的歲數(shù)。然后,在中間人、買賣雙方多次協(xié)商下才能成交的,因為買?;蚴琴u牛在農(nóng)村是一件大事。
六、七月時,地里的辣椒紅了。父母在趕場的前一天就得下地把紅通通的辣椒摘了,擔到場上去賣。這個時候,我是一定要去的,一是這辣椒賣錢了,去場上混根冰棍或是一碗涼粉吃吃,二是去看看新鮮。
父親用谷蘿擔著紅辣椒,剛到中堂壟里。那些收辣椒的小商販們就拉拉扯扯了。
“老鄉(xiāng),這辣椒賣得吧,我這價錢好,秤也公道!”
“到這邊來吧,我的價錢更好!”一陣討價還價,一陣評述辣椒的好壞后,換回或多或少地一點鈔票。
父親照例會給我一毛錢,我像得了寶一樣,屁顛顛的跑去買冰棍或是涼粉去了。至今還記得那味道,那冰棍是從來舍不得用牙齒咬得,用舌頭慢慢的舔,涼涼的、滑滑的、甜甜的。
下午三、四點,場會慢慢散去。十里八鄉(xiāng)的人們,又會三三兩兩回家去。剛才賣辣椒的谷蘿里會多了才買得二斤肉或是一條魚,總之,各取所需,滿意而歸。
“趕場什么也沒干成,就是割了二斤肉。”
“我也只是買了條魚。”
“我家的豬仔賣了個好價錢,等明進城買個等離子。”
“我就來看看牛的價錢,我家的那頭小黃牛下個月該賣了。”
…………
免責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鄉(xiāng)巴佬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不擁有其著作權(quán),亦不承擔相應(yīng)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nèi)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