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衣柜頂層內,放有一雙白底、燈芯絨面的棉鞋。那是我五十歲時母親給我做的。十多年了,我一直舍不得穿,至今保存著。

母親是我們那里方圓幾里內的做鞋能手。母親做的鞋,從外形看,周正、美觀、大方,鞋底上納的鞋線,橫對、縱對,錯落有致,針腳細密均勻,用皮刀切出來的鞋邊,整齊光滑,不帶一絲痕跡;鞋底里層平整;鞋面對稱而不帶皺。穿上去十分合腳,溫暖舒適。所以一到農閑時,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婦總是圍著我母親轉,或要修改、索取鞋樣,或討教做鞋的有關技巧。




母親嫁進我家時,因我家和我外公家都很貧困,根本談不上有正兒八經的嫁妝。我打記事起,僅發(fā)現(xiàn)家里一個米扁桶,一個籠箱,一個破舊的皮箱和一個梳盒。別無其它家具。說是梳盒,它沒有梳妝臺桌、上嵌鏡子之類,僅是一個長、寬一尺左右的小木盒。上下兩層,上層抽屜一格,下層兩格,成“品”字形。那梳盒對母親而言,儼然是“百寶箱”。其功用不在梳妝上,里面裝的全是大小不一的鞋樣。鞋樣包括鞋底樣、鞋面樣兩種。鞋樣的紙五花八門、形形色色:有報紙、書紙、包過糖和其他物品的牛皮紙……甚至還有棕單做的鞋樣。各式各樣,酷似工藝品。這些鞋樣隨著時光的流逝,大多紙質變得發(fā)黃、陳舊。我年幼時,母親從不準我翻弄她的梳盒,心怕我弄壞她的寶貝鞋樣。
我家兄弟姊妹7個,全家9口人,一年下來,所需鞋十多雙。六、七十年代,我們農村,除了人均基本口糧外,其余大多是靠掙工分來養(yǎng)家糊口。母親白天勞動掙工分,做鞋只好在晚上或農閑時進行。


做鞋的工序蠻多,先要有鞋樣,有了鞋樣,還要有布單。即用穿不了的破舊衣服拆下來,一片片洗干凈晾干,用面糊布片一層層粘貼在門板上或墻上,晾曬干了,再取下來,照著鞋樣制作鞋底,也叫“千層底”。我家所需鞋多,自然破舊的衣服片不夠,有時母親把從山里棕樹上剮下來的棕片和破舊的衣服片混合在一起,將就做布單。當然這些混有棕片的布單,只給小孩子做鞋,因帶有棕片做的鞋底畢竟不甚結實,且有礙美觀。
做鞋最辛苦的是納鞋底。先用麻桿皮做的較粗的,漂白過的鞋線在鞋底邊沿,穿著針走兩至三圈,然后再在納好的鞋底圈內,縱橫有序地、密密麻麻的一針一針開始納起鞋底來。
晚上我們兄弟姊妹圍在昏暗的油燈下學習,母親拿根小櫈在旁邊坐著納鞋底陪伴我們。只見母親左手握著鞋底,右手拿著穿好的針線,不時用針在頭發(fā)上擦拭兩下,也許是使針潤滑的緣故吧。母親的右手上下翻舞,拉得鞋線“絲絲”作響。鞋底較松的,會納得很順暢,“絲絲”的聲響似乎是美妙的交響曲,我們兄妹幾個沉浸陶醉在那“絲絲”的聲響里。若碰到厚的、緊的“千層底”,鞋針很難穿透過去,得用鞋錐子先鉆一下,再用頂針把針頭頂一下,針方能穿過去,納起鞋線來費勁。母親晚上陪伴我們,納鞋底疲倦了,鞋針有時鉆破手指,殷紅的血隨針流出。只見母親眉頭緊皺一下,嘴角微微抽動,趕緊用嘴吮吸一下手指的血滴。每逢此情景,好像針尖戳在我心口上似的,心情難受極了。
做好了鞋底,還要做鞋幫。鞋幫外面一般用最好的面料,大都是絨布。因為它既好看又不容易臟。做鞋幫俗稱研鞋口。母親把鞋幫左右縫嵌上兩塊松緊布,再在鞋幫邊沿處用一根白布條蓋上、縫好。
最后的兩道工序就是上鞋、切鞋邊。這樣,一雙布鞋就算完整地做好了。


那時候做的布鞋種類,分單鞋和棉鞋兩種。布鞋的款式很多,諸如松緊鞋、方口鞋、條絨鞋……每雙鞋都蘊含著母親對兒女們深深的愛。
在記憶深處,讓我最刻骨銘心的一種鞋,叫釘鞋。六、七十年代,一種輕便淺口的膠鞋頗為盛行。我們俗稱“套鞋”。這種套鞋輕便,防水又防滑。看到與我一同長大的伙伴們雨天穿著套鞋去上學,我羨慕得不得了,奈何家庭條件不允許,我只有眼羨的份。
其時母親看在眼里,心里很不好受,似乎愧對了兒子。從那一刻起,母親就著手給我做釘鞋了。釘鞋的制作比起一般的布鞋來,工序更為繁瑣復雜。它和普通的鞋一樣,先需納好鞋底,不同的是,鞋幫、鞋面也需和納鞋底相同,要密密麻麻的縫上針線。上好鞋后,用桐油均勻擦拭涂抹在鞋底鞋面上,晾干了,再上桐油,直到桐油浸滲透鞋底鞋面為止。再次晾干后,然后在鞋底上均勻分散地釘上一個個無名指大小蘑菇狀的鐵釘。這就是釘鞋。
那時的農村,很少通公路,交通不便。我們出行走的多半是田埂路和山路。碰到久晴下雨,路像揸了油一般的滑,我們稱它“硬生滑”。下陡坡路如坐滑梯,一不留神,就會摔個“嘴啃泥”或仰面朝天。如下久雨,道路則泥濘不堪,步履艱難。
母親拿著做好的釘鞋對我說:“兒啊,這釘鞋樣子是丑了些,也笨重了些,比不得穿套鞋輕松方便,但也有它的長處。人言穿釘鞋走泥巴路,穩(wěn)當!一點不錯,希望你穿釘鞋,走泥巴路,穩(wěn)當前行?!?/p>
待到我懂事后,才明白了母親話里的含義。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時時牢記母親的教誨、囑咐。在部隊立了功,入了黨;退伍后我參加了教學工作,常以“蠟燭”精神自勉,一心撲在黨的教育事業(yè)上,多次被評為縣先進教育工作者,并獲得市優(yōu)秀教師的光榮稱號;退休后,力保退伍、退休不褪色,甘愿獻余熱,仍舊穩(wěn)當前行。
值得慶幸的還有,母親現(xiàn)在尚健在。今年八十有八,雖滿頭銀發(fā),但身板硬朗。耳聰目明,腿腳靈便,還時常下菜園子,侍弄點小蔬菜,生活方方面面都能自理。我想,她老人家也會為我的穩(wěn)當前行欣慰吧!
感恩母親諄諄的教誨!感恩母親深深的愛心!
作者簡介:
李良華,55年出生,77年入伍,80年退伍,退休教師。湖南省武岡市雙牌鎮(zhèn)人。
作品散見于:《鐵道兵報》、《邵陽日報》、鐵道兵文化網、今日頭條、新華網、《都梁風》、《武岡文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