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詩的杰出作品。在我國古代的五言詩中,它的篇幅是宏偉的。
我國早在先秦時代就有了燦爛如明星的詩歌集子《詩經(jīng)》和屈原的作品。但這些詩篇幾乎全都是抒情詩。漢樂府民歌的特色之一,就在于敘事詩的發(fā)展。不但數(shù)量較多,而且質(zhì)量很高。如“東門行”、“十五從軍”、“陌上?!钡鹊?。到了漢末魏初建安黃初時代,敘事詩更為發(fā)展。一些文人在樂府民歌的影響下,喜歡寫敘事詩來反映社會現(xiàn)實。長詩《孔雀東南飛》的出現(xiàn),標志著那個時代敘事詩的高度發(fā)展。
《孔雀東南飛》的主題思想是非常鮮明的。它一方面勇敢地揭露了封建家長制度和封建禮教的罪惡,指出了它對于年青一代特別是對于青年婦女的嚴重迫害,一方面熱情地歌頌了年輕男女忠實于愛情的高尚品德,歌頌了他們?yōu)橹覍嵱趷矍槎鴮Ψ饨ㄖ贫群头饨ǘY教作出了強烈反抗的叛逆行為。
在詩中,焦母、劉兄兩人是封建勢力的代表者。兩人是一家之長,封建制度規(guī)定了兩人在家庭內(nèi)的絕對統(tǒng)治權;而蘭芝、仲卿則是焦母和劉兄兩人屠刀下的犧牲者。從詩中,我們知道蘭芝是一個善良而又愛勞動的女子,但蠻橫的焦母卻總不喜歡她,總是對她吹毛求疵,逼迫她回娘家去。封建禮教規(guī)定了婦女的“七出”條文:“婦有七去(即七出),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蘭芝顯然犯有“不順父母”這一條罪名。焦仲卿即使很愛蘭芝,也不能不讓她離去。蘭芝回娘家后,又不幸碰到勢力吝嗇的阿兄,為攀援高門、也為減輕自己的經(jīng)濟負擔而強迫蘭芝改嫁,因而促成了悲劇。
仲卿和蘭芝兩人的愛情是非常堅貞的。在焦母的逼迫下,他倆不能不暫時分離。分離時,仲卿表示“不久當歸還,誓天不相負”。蘭芝呢?她要求彼此的愛情堅如磐石,韌如蒲葦。更有不幸的是蘭芝回到娘家后又遭到阿兄的逼迫。在當時的情況下,橫在仲卿夫婦面前的道路只有兩條:死亡或者投降。他倆的自殺不是怯弱的行為,而是在當時的具體環(huán)境中所能有的非常勇敢的舉動。是對于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反抗到底的表現(xiàn)。人們對于這種叛逆行為給予了高度的同情和贊美。詩篇末尾以美麗的浪漫主義手法結束這個故事,正象梁山伯祝英臺故事的化蝶傳說一樣,表現(xiàn)了人們對于爭取婚姻自由的一種積極的理想。盡管各種各樣的壓迫,也不能阻止這種堅持到底的愛情獲得勝利。
《孔雀東南飛》的藝術成就是非常卓越的。詩篇中的幾個主要人物蘭芝、仲卿、焦母、劉兄都寫得很深刻。劉蘭芝是詩篇最著力贊美的正面人物。作者通過對她的能織布、與小姑的友愛、離開焦家時的裝束等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了她的聰明、善良、美麗、愛勞動等優(yōu)美的品德。更重要的是她具有堅強的性格,在兇暴的家長焦母和劉兄面前,一點不流露出俯首帖耳聽憑擺布的可憐相,表現(xiàn)了人格的尊嚴和不可侮。最后,她知道無法再與仲卿活著團圓,就向仲卿提出一同自殺的約誓。終于堅決地“舉身赴清池”,對封建家長作出了最后的出其不意的打擊。因此,劉蘭芝是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光輝的婦女形象。她與后世戲曲小說中的崔鶯鶯、竇娥、杜麗娘、林黛玉等女性一樣,都有對于惡勢力的強烈的斗爭性和反抗精神。她們構成了古典作品中婦女形象的光輝傳統(tǒng),鼓舞著千千萬萬的讀者,為解脫封建枷鎖、爭取美好的生活而斗爭。
焦母是一個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個極端蠻橫無理的女性。對于蘭芝的美德、仲卿夫婦的愛情,毫無認識和同情,一意專斷孤行。為了達到自己的意愿,對于親生兒子仲卿竟玩弄了卑劣的手段。一方面是威脅——槌床便大怒:“小子何所畏,何敢助婦語”;一方面是利誘——“東家有好女,窈窕艷城廓。阿母為汝求,便復在旦夕”。這充分暴露了在可怕的剝削階級專制主義面前,連最平常的母子天倫之愛都沒有存身的余地了。
對于另一反面形象劉兄,詩篇雖然著墨不多,但也寫得異常深刻。通過他強迫蘭芝改嫁的一段話,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壓迫者的利己主義的一種丑惡的特點—— 不放棄任何機會來抬高自身的地位。
讀者讀完整個詩篇,閉上眼睛,還仿佛看到栩栩如生的人物在面前活動。詩篇沒有直接指斥哪些人,贊美哪些人,但通過具體的客觀的描繪,自然流露出了作者對于生活的評判,哪些人可憎,哪些人可愛,界限非常分明,而且使讀者不能不同意這些。
長詩在故事情節(jié)的結構和安排上也是頗費匠心的。全篇情節(jié)始終扣緊仲卿夫婦的堅貞愛情以及他倆為了保衛(wèi)這種愛情而反抗封建家長這一主題而展開。故事隨著人物間矛盾的深化而發(fā)展。終至仲卿夫婦一齊自殺,矛盾發(fā)展到頂點,形成大悲劇,故事隨著結束。讀者讀詩篇時,始終關注著人物間矛盾的發(fā)展和尖銳化,關注著仲卿夫婦的命運。詩篇的情節(jié)始終緊緊抓住讀者的心靈。
詩的語言也非常優(yōu)秀。它的第一個特點是樸素生動。它的語言非常樸素通俗,運用了許多口頭語言。尤其突出的是詩中各個人物所講的話,都能切合他們的身份和性格。蘭芝的堅強,仲卿的忠厚,焦母的蠻橫,劉兄的勢利,詩篇都通過了他們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它的第二個特點是精煉。善于以少許的筆墨生動有力地刻劃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活形象。試看太守所遣媒人說婚的一段描寫:“媒人下床去,諾諾復爾爾。還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談大有緣’”。僅僅這么二十多個字,把舊社會中媒人小心謹慎善于逢迎人家的性格以及他當時由于說婚成功而滿腔得意的神情都深刻地表現(xiàn)出來了。詩篇對于劉兄的勢利面目的描寫,也具有這樣的特點。
仲卿蘭芝的悲劇,首先源于焦母與蘭芝產(chǎn)生了矛盾。焦母和蘭芝兩人何以會產(chǎn)生矛盾?換句話說,焦母何以不喜歡劉蘭芝而逼迫蘭芝離開呢?照詩中的敘述看,主要是由于蘭芝不順焦母的心意。蘭芝性情沉著,有決斷,不向蠻橫的高壓手段投降,是富有個性的一位女子。所以焦母對仲卿說:“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正直果敢的蘭芝不能低首下心地聽從蠻橫無理的焦母的頤指氣使是必然的;他們兩人中間有齟齬、有矛盾也是必然的。雖然仲卿認為蘭芝“女行無偏邪”,但在要保持封建家長的絕對權威的焦母說來,蘭芝既然不能順從地做自己的奴隸,就是大不敬,應當驅(qū)逐出去。
有人認為封建家庭中很重視手工業(yè)生產(chǎn),焦母不滿意蘭芝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嫌她的生產(chǎn)成績不好。我以為這點不是焦母憎恨蘭芝的原因,至少不是重要原因。古詩“上山采蘼蕪”中有這樣的詩句:“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椏V日一匹(按:一匹長四丈),織素五丈余。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這里的兩位婦女,一個一天生產(chǎn)四丈,一個一天生產(chǎn)五丈多。劉蘭芝呢?“三日斷五匹”,平均每天要將近七丈,夠多的了。詩中說:“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這個“故”字值得注意,說明不是蘭芝生產(chǎn)成績不好,而是焦母因為嫌她無禮節(jié)故意找借口來打擊劉蘭芝的。
蘭芝離開焦家時向焦母說:“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本是無教訓,兼愧貴家子”。仲卿準備殉情時,焦木向他說:“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俊备鶕?jù)這些語句,有人認為焦母所以嫌棄蘭芝,是由于蘭芝出身于被壓迫階層,焦家是官宦人家,兩家不屬于同一階層。焦母驅(qū)逐蘭芝,反映了不可調(diào)和的階級矛盾。我覺得這種看法似乎有失偏頗。事實上,劉家的門第或許比焦家低一些(即便是這一點也還不能肯定),但不會相差太遠,兩家更不會屬于兩個階層。蘭芝對焦母說她自己“生小出野里”、“兼愧貴家子”,是在婆婆面前自謙并且?guī)е恍鈶嵉脑挘ㄌm芝的母親在縣令所遣媒人面前也有“貧賤有此女”的謙稱),焦母對她兒子說“汝是大家子”、“貴賤情何薄”之類的話,則明顯是焦母自高自大心理的一種表現(xiàn)。因此,對這些語句,我們必須結合人物性格及其說話的環(huán)境來體會,不能呆板地看。事實上,焦仲卿在府中只不過做一個小吏,而蘭芝回娘家后,即便她是已結過一次婚的女人,也馬上就有縣令、太守遣媒人來說親??梢娊辜业纳鐣匚徊粫?,劉家的社會地位不會太低。再從蘭芝所接受的教育和嫁妝及裝束方面看,也可以證明她決不是當時的勞苦大眾階層的婦女。因為她的教育是“十六誦詩書”;她的嫁奩是“箱簾六七十、綠碧朱絲純”;她的裝束是“著我繡裌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這種文化教養(yǎng)和物質(zhì)生活在當時都不是勞苦大眾階層所能享受得到的。當然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描寫或許帶有點夸張,但也決不會是無中生有。還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對于古典文學作品(包括古代民間文學)中的人民性,不能采取簡單的庸俗的辦法去理解,錯誤地認為只有直接描寫了勞動人民的作品才是有價值的。事實上,許多古典作品中所寫的人物往往是統(tǒng)治階層的兒女,但由于這些人物具有美好的崇高的品德,對封建制度和黑暗勢力作出堅強有力的斗爭,對光明幸福的生活表現(xiàn)了執(zhí)著熱情的追求,他們的思想行動就會獲得廣大人民的同情和敬愛?!段鲙洝分械拇搡L鶯、張生,《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林黛玉,民間故事和戲劇中的梁山伯、祝英臺,都是這樣的人物,從而,生動深刻地描繪了這些人物的文學作品也就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因此,對《孔雀東南飛》中的焦仲卿、劉蘭芝這兩個人物形象,我們也應持上述的這種態(tài)度。
劉蘭芝回娘家,本來準備日后再與仲卿重圓,不幸又遭到阿兄的無理強迫,因此釀成悲劇。讀者或許要問:“封建禮教重視并提倡婦女守節(jié),蘭芝不愿改嫁在客觀上是符合封建禮教的(主觀上當然是忠于仲卿的愛情),為什么不能得到社會輿論的支持呢?劉兄又怎么能觸犯禮教而強迫蘭芝改嫁呢?
關于這些問題,必須知道婦女的特別重視守節(jié)改嫁,是宋、明兩代理學昌盛、封建專制主義思想進一步發(fā)展的結果。前此的社會中卻并不如此。在漢代,婦女改嫁是很平常的事情。前漢陳平的老婆張氏,曾出嫁五次,丈夫都死了,最后才嫁給陳平(見《漢書·陳平傳》。景帝王皇后的母親臧兒,先嫁王仲,仲死,更嫁田姓(見《漢書·外戚傳》)。漢武帝姊陽公主寡居,帝欲令大臣宋弘娶之,弘因不愿離棄糟糠之妻而未果(見《后漢書·宋弘傳》)。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蔡琰,初為衛(wèi)仲逼妻,衛(wèi)死無子,遂歸娘家,后值興平之亂,被亂兵擄去匈奴,為左賢王之妻,生兒子,在國外十二年,后來曹操憫蔡邕無后裔,以金贖還,再嫁為董杞妻(見《后漢書·列女傳》。象以上所舉的例子,在漢代是很多的,當時的所謂列女,范圍也頗為廣泛,往往包括各方面才行卓越的人,不象后世那樣側重于不事二夫的“節(jié)義”。所以,劉兄的逼迫蘭芝改嫁,從當時的風俗來講,是不足為奇的。
如上所述,漢代婦女改嫁是當時社會的一種風俗,但另一方面,漢代統(tǒng)治階級也逐漸提倡婦女守節(jié),并且有實物獎勵的例子。前漢宣帝曾“召賜貞順婦女帛”(《漢書·宣帝紀》)。后漢安帝曾幾次以帛和谷賜貞女(見《后漢書·安帝紀》)。順帝、桓帝也曾賜帛給貞婦(見《后漢書·順帝紀》、《后漢書·桓帝紀》)?!芭ト恕卑嗾呀吡娬{(diào)男尊女卑,宣稱“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文”(《女誡·第五》?!m’是嫁的意思。)她的主張對婦女界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此種情況下,漢代上層社會階層的一部分婦女,也很重視守節(jié),不愿改嫁,而其家庭則遵循一般風俗,又貪圖男女聘禮等,往往強迫婦女改嫁,結果是婦女往往以自殺來抗拒而演成悲劇,后漢王符《潛夫論·斷頌篇》有一段話說:“又貞潔寡婦,或男女備具,財貨富饒,欲守一醮之禮或同穴之義,執(zhí)節(jié)堅固,齊懷必死,終無更許之慮。遭值不仁世叔,無義兄弟,或利其聘弊,或貪其財賄,或私其兒子,則強中欺嫁,迫脅遣送。人有自縊房中,飲藥車上,絕命喪軀,孤捐童孩。此猶脅迫人令自殺也”。
蘭芝就是遇到了這樣無義的兄弟而被迫走向死亡的。當然,蘭芝不是“貞潔寡婦”。她的自殺是為了保持純潔的愛情,是為了追求婚姻的自由。她跟那些受傳統(tǒng)的貞潔觀念而自殺的婦女是不能相提并論的,但是,蘭芝回娘家后的境遇,卻跟那些不幸的“貞潔寡婦”是完全相同的。
或許還有人會問:蘭芝的母親在家庭中難道沒有管束兒子的權力?從詩中可以看出劉母對蘭芝的境遇是相當同情的。她既然同意了蘭芝的請求,謝絕了縣令的求婚,為什么縱使劉兄強迫蘭芝改嫁呢?
關于這一點,我們必須知道,在封建社會中,從一般情況來說:做兒子的當然要聽母命。所以仲卿不能不讓蘭芝回娘家;《紅樓夢》中的賈政也要聽賈母命。然而,封建社會中婦女的地位畢竟是低下的,不能與男子比,何況還有“三從四德”(在家從父,出家從夫,夫死從子)這一條無形的繩子套在婦女的脖子上,所以,當丈夫死了以后,家庭大權往往是操縱于兒子之手。特別是在母親性格軟弱、兒子性格強橫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從詩中可以看出劉母為人比較馴良,所以“性行暴如雷”的劉兄得以一意孤行。焦家的情況則恰恰相反,仲卿軟弱而焦母蠻橫。劉兄、焦母成了兩家的權威,成為殺害仲卿夫婦的劊子手。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這樣的結果不僅為封建制度所規(guī)定,而且同個人性格發(fā)生密切的聯(lián)系。詩篇描寫了焦家劉家在這方面的不同情況,正顯示了復雜多樣的生活面貌。再說,改嫁既是當時的一般風俗,太守郎君又是好對象,劉母也沒有預料到蘭芝會自殺,當然也很可能希望女兒改嫁的。
以上是本人反復研讀《孔雀東南飛》后的一些膚淺的看法,不當之處,謹祈同仁斧正。
1984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