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的記憶
在我短短的生活幾十年中,就見證了麻雀的這種細小的野生禽類的悲歡離合,命運多舛。對于人類來說,給于它三起三落的定性,隨著它命運的變遷,我為它不平,也為它欣喜,更為它悲情。
眨眼間,我就從伢伢學語成為了蒼蒼白發(fā)的老人了。兒時媽媽給我唱的童謠還會響起在耳邊:“麻雀子,梁上坐,嘰嘰喳喳罵哪個?罵我娘家不是人,把我嫁到苦椒坪,撿滴苦椒吃了苦死人……“我在媽媽的童謠聲中慢慢的進入了夢鄉(xiāng)。隨著歲月的流逝,我住進了城市,早已將這些小精靈從記憶中淡出了,可偶爾一次回到老家,看到兩三只麻雀在池邊枯槁的柳樹枝上跳進跳出。

突然記想起麻雀并想為它寫點什么的沖動,從自然中消聲匿跡二十多年的麻雀不知哪年又回來了?慈祥的大自然還是沒有讓它滅絕??!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麻雀是較常見的一種鳥類,尤其在農(nóng)村的田野里,水塘邊,屋頂上,電線桿……,處處可見它的蹤影,特別是在我的童年時代,見得更多。
但在五十年代初,人們被劃了階級階層,劃分出敵人和朋友兩大陣營,而動物也一樣,分為益蟲益鳥和害蟲害鳥,記得在小學一年級的課本上就將麻雀定性為四害之一?!栒俅蠹页暮ΑK月槿傅拿\慘了。麻雀竟然和老鼠臭蟲分為一類?麻雀自己應該明白:自己生活在自然界中幾十萬年并沒有冒犯人類,真冤枉!

于是在全國范圍內(nèi)便對麻雀進行大規(guī)模的剿殺。我們也去捕捉麻雀,通常我們是用兩種方式捕捉麻雀,第一種:找個簸箕,斜立著,拿根細木棍撐在簸箕沿,拴一條牢固的長線在木棍,再撒些米粒在簸箕下及周邊,一切準備就緒,就拉著線的另一端躲在暗處,等著麻雀上鉤,待麻雀啄著啄著,不知不覺進入簸箕下,一拉線,就將它們罩住了,雖罩住,很多時候卻很難抓到它們,只要簸箕稍露空隙,它們就“嗖”飛走了,手腳快的小伙伴運氣好,會抓到一兩只,放空的時候較多;相比較第二種方式靠譜些:先把房子里所有窗子關緊,然后大門打開,里外撒點米,然后靜觀,見有麻雀啄食跳躍著進入包圍圈內(nèi),只要有三、五只,便迅速將門關上,幾個小伙伴邊喊叫,邊分頭追趕它們,往往它們會向有光亮的玻璃窗子飛竄,卻出不去,又向天花板飛,“咚咚”的碰撞聲,此起彼伏,它們撞暈了頭,筋疲力盡后,被我們束手就擒。我們找個空地搭幾塊磚,將逮到的麻雀拔毛剖腹,洗凈烤熟,“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肉雖不多,可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麻雀肉在我們眼里胃中是難得的美味“牙祭”啊。也曾做過木制彈弓,用小石子,瞄射過麻雀,可基本沒有射中過,也許是技術差。
當然為人類除害,光靠我們這些孩子是遠遠不夠的,還是大人們采取投放毒藥,戓用裝了綠豆沙的鳥銃打,如果麻雀密集某樹開會,一銃可打十幾只或者幾十只。放藥就更是尸橫遍野。幸好,麻雀還沒有滅絕。
/隨著人類對自然界的不斷認知,知道了麻雀是益鳥,麻雀雖然也啄食農(nóng)作物的果實,但它們更多的還是覓食蟲子,也不傳播疾病,功大于過,經(jīng)專家研討討論,為麻雀評了反,把它劃做益鳥。所以我也為捕獲過麻雀也為吃過麻雀而深感內(nèi)疚。不過,無論對人還是動物給他們分為好壞、敵友也不是我們這等普通黎民百姓說了算的。
麻雀得到人類保護后,發(fā)展很快,到處都可見到,它們喜歡群居,常常幾百上千只聚在一起,就像人類開大會一樣,但仔細觀察,總覺得它們是平等的,沒有什么頭兒,“嘰嘰喳喳“,大家都有發(fā)言權。它們各自勞動覓食,各自養(yǎng)兒育女,沒有剝削壓迫,個個平等,并且很是團結和諧,從沒有見過它們發(fā)生過打架斗毆。
麻雀喜群居,不愛單獨活動,沒有鷹的孤傲,沒有畫眉的歌喉,沒有鸚鵡的巧舌,可它們的真實與平凡,它們的團隊精神,它們的合作精神,它們的平等互助,是動物界里少見的。
可是就在二十多年前,麻雀幾乎在不到幾個月就全部消失了。麻雀不見了,我們鄉(xiāng)村仿佛缺少了一道風景。后來在一些叢林中,竹篁里看到成堆的麻雀尸體,最多的地方可達上萬只。當然對于這些弱小的生命,也沒有專家去研究其群體死亡的原因。
從今年人類的新冠肺炎,我聯(lián)想到麻雀的死應該也是遭受到一種傳染性極強的病毒性疾病感染。好在麻雀得的這種病不傳人。也許與我們?nèi)祟悓λ膫€體少,沒有食用價值有關吧。麻雀災難性滅亡,對我們這些年本來就很寂寞的山村,更增加了寂靜,村民們還為麻雀的消失唏噓不已。
可近些年,麻雀又或多或少的在鄉(xiāng)村出現(xiàn)。它們也許是從很遠很遠的地方遷來;也許是本地那些抵抗力極強的小許麻雀逃過劫難幸存下來,它們慢慢的努力的繁衍后代,又發(fā)展起來了。
據(jù)悉,現(xiàn)在麻雀已被有關部門從一般的益鳥榮升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不允許捕殺的。近幾年隨著生態(tài)和人居環(huán)境的不斷改善,城市和農(nóng)村里的麻雀漸漸多了起來,這是好事、喜事 。
但愿麻雀再一次發(fā)展到鼎盛時期,再創(chuàng)它們的輝煌。
免責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冷面書生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nèi)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