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年,我家裝上“順風耳”
楊進文(苗族)
據(jù)資料顯示,世界上最早的電話誕生于1876年,當時它的發(fā)明者貝爾通過這個東西將隔著幾間屋子的助手叫到了自己的身邊“沃森先生,過來、我等你!”這是人類第一次使用的電話機。眾所周知電話能省時省力,提高工作效力。所以,在解放初期,人們向往“電燈電話,樓上樓下”的現(xiàn)代化生活。
為了迎接新世紀的到來,1999年秋天,我家安裝上“順風耳”一一程控電話。電話號碼是0739—7425119。于是,我家成為湘桂邊界苗嶺山里,眾多的住宅電話擁有者之一了。前幾年已被淘汰停機,便成了家里的“古董”。
時隔23年,我仍然清楚的記得,安裝電話機的那天,舉家老少異常激動,高興得合不攏嘴。高興過后,年過花甲的老母,望著那帶液晶顯示的按鍵式電話機,拍著站在她身旁的孫女、孫子的肩膀說:“沙妹子、歡伢子呀!你倆要刻苦學習文化知識,將來考上了大學,哪怕是遠在天邊,只要是撥通家中的電話號碼,就能‘喊’得我應啰!”。瞧著母親那似醉非醉的神態(tài),我與妻子都忍不住開心地哈哈笑起來了。
望著那精制、漂亮的電話機,我不禁想起一件心情沉重的往事:那是1975年秋,在城步苗族自治縣公安局西巖區(qū)派出所從事公安工作的父親,被借調到邵陽地區(qū)收容所后,離家遠了許多。
一次,父親回家探親返回單位不幾天,有“好心人”向我母親悄悄的透露,說是我父親離家去鄰縣武岡乘車的那天,在路過一個叫“長漕里”的地方,有人“親眼”見到我父親被壞人打傷,甚至連腰間那支“短火”(手槍)也被搶奪走了………
無獨有偶,這些流言在寨子里一傳十,十傳百。聽罷碎語,我與母親心急如焚,又不知如何是好,中午時分,與娘顧不上吃飯,頂著“秋老虎”發(fā)瘋的烈日,火速跑到離家3公里遠的花橋人民公社去打電話,想得出個“實情”。誰知,那部帶手搖把式的黑色電話機出了故障,電話打不通,猶如一砣“死鐵”。母親只得搖頭,望“機”興嘆!
其時,我和母親好似熱鍋上的螞蟻,心里就更加焦急了,為了探個虛實,辨?zhèn)€真?zhèn)危飪河竹R不停蹄地經(jīng)鄧元泰、過天心橋、跨山嵐鋪、入旱西門,步行15公里來到武岡縣宣風樓旁邊的公安局所在地,找到與我爸一同被借到去收容所的庾昌華叔叔,當母親風急火燎問起我父親的“遭遇”時,庾叔叔一聽,則哈哈地大笑,一邊打著手勢連忙否定“哪有此事!哪有此事!”,一邊領著我們到辦公室里,用手麻利地搖通父親那頭的電話……
那端熟悉的聲音向母親報來了“一切平安”,一場虛驚過后,我才感覺出肚子餓,腳腿酸。同時對自家住處頗有微詞,交通不便,信息不靈而帶來許多麻煩。從此,我就一直企盼著家里能裝上電話機,我們比做“順風耳”。
“嘟一一嘟一一嘟嘟!”妻子馬上提起兩頭微翹的話筒?!澳慵依锏碾娫捥柎a………”“對呀!”妻子爽快應著。原來是安裝后回到電信局的師傅在試機。
從那時開始,電話機通了,奔向小康生活的致富路通了。而如今,我們苗鄉(xiāng)人的生活所發(fā)生的變化太多、太多,而其中的每一個細微的變化又是那么的令人激動。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源于先進文化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