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生涯之徹悟
——往事如煙、世事如棋、歲月如歌、人生如戲代自傳部分之十七
回顧我的教育教學生涯,我認為我自己基本上做到了幾個“不”:不誤人子弟;不厚此薄彼;不準以大欺?。徊辉┩鲗W生;不搶占學生時間,不留堂體罰學生,不跟學生較勁。
不誤人子弟,工作兢兢業(yè)業(yè)有較強的事業(yè)心,傳授知識盡量準確無誤,教育學生“千學萬學,學做一個大寫的人”,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
不厚此薄彼,手掌手背都是肉。對待學生不以成績好壞論人,無論成績好壞均一視同仁,該批評的就批評,該肯定的就肯定,特別是對成績不好的學生更要善于發(fā)現他們身上和心靈的閃光點,去點燃他們已經熄滅或即將熄滅的心中的火花。其實,學生的成長過程也是千變萬化的,有的學生一走上社會就變化很大。更何況古語有云:“嬌子不孝”,過分溺愛的子女對父母不一定孝順。事實上,在校讀書時很調皮但不亂來的學生,長大成人走上社會以后干得不錯,對老師很有感激之情的也不在少數。
不準以大欺小,不冤枉學生這兩點在前面我已經提到過,以自己成長的經歷說明了為什么要這樣做。不再贅述。
不搶占學生的時間。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緊緊地準確地把握住教學的重點難點,并且將這種思路貫穿于整個教學之中,充分利用好課堂上的那幾十分鐘,也就是說要講求效率。不要去搶占學生白天和晚上的自習時間來加班加點地補自己所教的課。每一屆的學生知道,我是從來就不去搶占他們的自習時間的,所布置的作業(yè)是有選擇性有代表性的。
不留堂體罰學生。我剛開始從教不久,就見到一位老師碰到過一件事情:那位老師班上有一名學生犯了班規(guī),那位老師狠狠地批評了那學生并要求那名學生寫出檢討,學生不肯寫,老師不肯放手。放學了,老師令學生留下來寫檢討,學生仍然不肯寫,繼續(xù)留。老師食堂開餐了,盡管當時糧食困難,老師還是端了一份飯給那學生吃,誰知道那學生不但沒有感動反而吃飯以后將飯缽子摔在地上,老師更火了,再繼續(xù)留。老師與學生就這樣地僵持到天黑。老師不放心不敢讓學生一個人回家,只好又留那學生跟自己睡一晚。誰料當晚那學生竟有意不起床小便而撒一泡尿在床上,天沒亮就起床跑回家,從此那學生就再也不讀書了。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吸取了教訓,教育要得法,要選準機會、選準切入點,要因勢利導,否則,就會費力不討好,你將心臟掏出來給學生,他不僅不感動還要說是這不就是一個“紅蘿卜”嗎?所以,我教書一輩子不留堂體罰學生,充其量,放學后,把學生叫到自己房里,還要給學生讓座位,對學生講三幾分鐘,然后放學生回去由學生自己再想“自己的行為究竟對不對”。這不僅尊重了學生的人格,也給老師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
不跟學生較勁。學生有了錯而思想上一下子轉不過彎來,老師一定要沉得住氣,千萬不要跟學生較勁。現實生活中,有些老師往往一時激動,就跟學生較勁,說出一些過頭的話,做出一些過頭的事。學生一旦不按老師說的做,老師就慷慨激昂:“你不怎么怎么的,我要不怎么怎么的,我就是你的崽、我就是你的龜孫子”。結果呢,學生偏偏不按老師講的做,往往弄得老師騎虎難下而鬧出“崽”和“龜孫子”的笑話。我教學生涯中的最后一屆學生中就有一個這么樣的學生,他既自卑又自負,跟同學們也不怎么交往,成績排名通常都是在五十名以后,寫字都還很難寫得攏,偏偏我講的文言文他總要說這說那,評頭品足。
其實,對于文言文,他真的可以說是尿屁不通。他也根本不是跟我磋商,壓根兒他就是“不買我的賬”而跟我較勁,在一次高考模擬考試的作文中,他竟寫一頁與作文題毫不相干的信給我,雖然很多句子都沒寫通順,但是,語氣真的夠尖刻厲害,甚至可以把人氣出心臟病來,純粹就是小學生罵人、潑婦罵街的味道。但我的心卻顯得異常平靜,因為我的教育教學能力不是他說我行就行、他說我不行就不行的一回事,我又何必跟他較勁?又因為是模擬考試,作文滿分是60分,我還照樣地給他記了40分,為什么我還要給他記40分呢?給高了,他認定我取笑他,他又會跟我沒完;給低了,他認定我報復打壓他,他又會耿耿于懷。我可是一點也不生氣,我把他看成是不正常,按照廣東白話來說就是“氣醒”。
我將他那篇文章(信)拿給其他老師看,辦公室所有的老師都看過,我也給他的父親看過,班上大多數同學也看過,都只覺得他好笑。大家都說我有度量,就連他的父親也帶有安慰的口氣跟我說過幾次:“我要是碰到這樣的學生絕不會像你這樣能忍受,我非要揍他不可”。我說,這樣的學生我教了一輩子的書只碰到一個而已。當然,碰到一個就足夠了,“一之為盛,豈可再乎”?碰上了這樣的學生,自己就不要氣成病。老師跟學生較勁,往往是老師沒有好“果子”吃的。俗話說:男不跟女斗,大不跟小斗,壯不跟老斗,官不跟民斗,人不跟狗斗。否則,到頭來,前者是十有九輸,弄得沒趣的。要不,怎么會有“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的說法?
人吃五谷,孰能無???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有生以來,我已經是四次所謂大動作的住進過醫(yī)院,真的是“十磨九難”!好在每一次都是有驚無險,化險為夷,也慶幸每一次的手術都非常成功。而且,我一向都是笑對人生,從容樂觀。
第一次手術是1986年夏天,我在湖南醫(yī)科大二附醫(yī)院做了左頸部海綿狀血管瘤(良性)手術,我沒有讓自己的親人陪我去,但我進手術室時,有十來個當時在長沙讀大學的學生在手術室門口目送著我被推進手術室。手術時是一個姓楊的正教授主任醫(yī)師親自主刀。手術以后的一個多星期,那些在長沙讀大學的學生輪流請假照看我,實在令人感動。至今我還記得他們中間羅敏華、戴冬成、程新金、羅葉斌、唐順益、林彰平、劉小斌、劉春榮、唐四清、夏既清等同學的名字,這些人中,現在還有三個在國外工作,一個博士后在中科院工作,其余的都是大學副教授以上職稱或高級工程師。從那以后,我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跟學生的感情也更深了。
第二次手術是1999年的秋天,我的右肩胛骨不幸摔成“粉碎性骨折”,住院輸氧時,時任副校長(現任校長)的張木勝先生還在病床前一粒一粒地給我喂藥,也實在是催人淚下。爾后,我的手恢復得跟沒受傷的一樣。
第三次手術是2004年年底,我在中山大學一附醫(yī)院做鼻竇右篩道開倉和鼻息肉手術,手術時是全國耳鼻喉科著名教授蔣愛云主任醫(yī)師主刀。手術前后,在廣州工作的我以前的學生鄧文鋒(南方醫(yī)科大學教授級主任醫(yī)師)夫婦、鄧星迅、陳長虹、潘紅偉、張毅、李勇夫婦等大約有一、二十個,先后前來醫(yī)院看望過我。他們現在都是有職位、有地位、有成就的人了,依然師生情深,我倍感欣慰。
第四次手術是2007年秋天,已提前退休兩年后的我,多年的頑疾混合痔連續(xù)半個月出血,需要手術。我在東莞市人民醫(yī)院做了混合痔PPH手術,手術前需進行比較全面的常規(guī)檢查,包括血壓、血糖、血脂、肝、膽、脾、腎、心、肺、直腸甚至愛滋、梅毒等等檢查,結果一切正常。這對于我這六十歲的退休老頭來說也是倍感欣慰的。手術時是從內地引進來的人才、著名肛腸科教授李興謙主任醫(yī)師主刀。八天后出院,現一切恢復正常。
我從教一輩子,沒有干出什么驚人的成績,也談不上功德圓滿,更沒有得到過什么風光過人的待遇。有的只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平凡的教育教學工作,有的只是我盡心盡意地干好自己的那一份工。好在畢竟能做到了問心無愧!慶幸自己的教育教學生涯中,沒有打過、體罰過學生,也沒有挨過學生和學生家長的打!自己給自己預定的事業(yè)上和家庭上的目標也基本上都已實現。
如果一定要說有點什么遺憾的話,那就是兩點,第一是我老婆工作和退休一事沒有解決好;第二是我這一輩子沒有能夠評上“特級教師”,沒有“特級教師”榮譽的“光環(huán)”,沒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資格,但我也并不過多的在意這些東西,畢竟我曾努力進取過,憑著自己的實力扎扎實實地干過工作,何況“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環(huán)境可以改變人的一切嘛!因此,結果也就并不那么顯得太重要了。
我,一介書生,捫心自問,可謂仰無愧于天地,俯無愧于他人!現在,退休了,經過再三思考權衡,再不為錢而去其他學校應聘教課,真正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烧?ldquo;吃閑飯”也不自在。于是萌發(fā)出著手將自己曾經發(fā)表過的一百六七十篇文章挑選出一半,整理成個人文集《薪火集》,內容包括教育教學經驗論文、參政議政雜文、詩詞、對聯、通訊報道、自擬格言等等,并對自己的從教生涯進行回顧和總結,自己的所謂回顧總結倘能對后來的從教者有點滴裨益,我也就知足了。憑著自己笨拙的電腦打字技術,親手用筆記本電腦操作,將一篇一篇的文章逐字逐句地摸進電腦并進行認真的校對,這可以說是“自討苦吃”,當然,也可以稱作是一種樂趣并且能夠檢驗自己是否反應遲鈍,是否患了“退休綜合癥”和“老年癡呆癥”!也依然可以說是做自己該做的,做自己想做的!
值得欣慰的是事業(yè)和家庭這兩方面,我都還比較滿意。我的教育教學和為人,能夠得到自己眾多弟子的認可,他們學有所成、有所建樹之后,都還沒有忘記我這個默默耕耘的老師,至今仍然對我有著深厚的感情。很多的學生還經常與我保持聯系,也有不少的學生不怕路途遙遠從百忙中抽出時間來看望我。也正是這眾多的弟子鼓勵并大力支持我出版?zhèn)€人文集《薪火集》。
我的兩個兒子也還算比較爭氣。長子系重點大學中南工業(yè)大學(現中南大學)畢業(yè)生。如果說我是我們那一條垅鐘姓家族的第一個大學生的話,他則是第一個重點大學的大學生,剛畢業(yè)就自我打破“鐵飯碗”不要分配,交了五千元所謂出系統(tǒng)費而跳到外資企業(yè)工作,后學歷是暨南大學MBA碩士研究生,系高級工程師。次子求學于武漢,系綜合電信專業(yè)大專畢業(yè),后學歷為華南理工大學工商企業(yè)管理專業(yè)本科,在中國鐵通工作,是一個“小蘿卜頭”(科級)。我曾打趣地說:我們父子三人中,個頭我最矮(我只有一米七),工資收入我最低。俗話說:“長江后浪推前浪”,“前三十年看老子,后三十年看兒子”。他們已經超過了我,我當然欣慰。
現在,我家里是四世同堂。我上有老,下有少和幼,其樂融融。我的父親現已八十六歲高齡(出書時的2008年),退休近三十年的老人,依舊能吃、能喝、能睡,腰板硬朗,走起路來非常穩(wěn)健。老人健康,兒子、兒媳爭氣,孫女和孫子天真活潑、稚氣可愛,我當然是敬老愛幼、含飴弄孫,樂在其中了。有閑情逸致的時候,我還能親自駕著私家車出去遛一遛、看一看?;葜?、廣州、佛山、深圳、湖南等地,我都跑。根據有關新的規(guī)定,我五十五歲時學駕駛考的駕駛執(zhí)照還可以用到七十歲,看來,我還真的要接受學生們對我的建議,在身體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不要把自己整天局限在自己的小天地里。
因此,我不能有也不應該有“少年自負凌云筆,到而今,春花落盡,滿懷蕭瑟”(宋•劉克莊《賀新郎》)之感,也不能有“縱樽前痛飲,狂歌似舊,情難依舊”(宋•晁補之《水龍吟》)之慨,要緊緊把握住今天,更加充實地過日子。要駕著自己的私家車、載著自己患難與共的妻子出去逛一逛、散一散心,跟在各個地方工作、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的以前的學生聚一下,目睹一下祖國的改革開放的新氣象,盡情地去分享一下祖國的改革開放的新成果,真正去理解和把握好“夕陽紅”,真正去理解“生于1977”改革開放給了我新生的道理。
我的家人代代信奉:“上祖宗三炷清香必誠必敬,教兒孫兩行正業(yè)曰讀曰耕。”讀書要努力,工作要扎實;為人要正直、善良、忠厚、誠信,天理昭然;人家騎馬我騎驢,比起馬來驢不如,回頭一看,后面還有挑擔漢,知足常樂。
一個正常的志存高遠的人就應該心平氣和。何謂“平和”?老子說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謂之平和”。意思就是要減少剩余的,彌補不足的。實際上,所謂平和,講的就是身心和形神的問題,那就是,心要平,氣才和。不憂慮過去,不煩惱將來,把握當下;無不過,無不及而“恰到好處”。也還是老子說得好:“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這是典型的道家的形神俱忘、空虛無我的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計成敗,問心無愧;寵辱皆忘,無怨無悔;把酒多言歡,多想人生知足事,方能做到“莫使金樽空對月”、“漫卷詩書喜欲狂”、“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選自本人2008年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薪火集》-代自傳部分“往事如煙、世事如棋、歲月如歌、人生如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