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進行點撥教學的再思考
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的,智力是在實踐中發(fā)展的。如果離開了或削弱了學生自己的實踐活動,那么,培養(yǎng)能力和發(fā)展智力的任務就難以順利實現(xiàn)。高中語文課本每冊都有三十來篇課文,還有幾個短篇的語文基礎知識訓練。如果總是老師講、學生聽,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不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學習慣,那么,要真正徹底地如數(shù)如質地完成教學計劃恐怕只是一句空話。這就好比學駕駛的人,單靠學習駕駛的理論知識而缺少或不注重上路實習駕駛,他的實際駕駛技術是不會有提高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進行點撥教學這一點。
首先,我從聽課抓起。我除了平時對學生加強紀律教育以外,還注意培養(yǎng)他們的聽課習慣。我認為,在課堂上,老師包打包唱是不行的,也不可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往往是老師想“灌”卻“灌”不進去,學生越聽越糊涂,思路不寬,所學知識呆板,語文知識運用能力差。于是,我規(guī)定每個學生上課要有一本聽課筆記本,要求他們改變過去那種機械地抄錄板書的方法,而能夠自己抓住重點,有重點地做聽課筆記。除了一些重點難點及文章的結構和有關拓寬學生思路的東西,老師要適當板書以外,一般來說,我板書較少,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課能力。
其次,我狠抓了預習和課后復習兩個環(huán)節(jié)。一個良好的習慣往往反映在一個同學的自學能力上。我曾做過硬性的規(guī)定,學生課前一定要預習,一些易于掌握的字、詞及基礎知識,安排他們在預習過程中借助有關工具書予以解決。那些較難掌握的語文知識尤其是那些具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則要求學生在聽課之后,根據(jù)老師的提示講解,進行復習、歸納總結、自我消化,這樣,學生對知識不僅理解得較深刻,掌握得牢固,而且從中學會了探索知識的方法。這樣,老師既把知識寶庫中的東西給予了學生,又把打開知識寶庫中的鑰匙交給了學生,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他們的智力,我們常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也就是這個道理。
我在教《游褒禪山記》一文時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我再將重點和難點進行講解,然后讓學生自己去翻譯領會,在學生弄懂課文內容之后,向學生提出:王安石在課文中提出的不能至者的原因是什么?學生會很快回答出:一是無志,二是有志無力,三是有志與力、無物以相之。我又進一步提出,于人是否為可譏,于己是否為可悔,關鍵是什么?學生也能回答出“盡吾志”三個字。這樣,學生自己就會總結出王安石通過敘游山之所見、談游山之所感而闡明的哲理。有一次,在組織學生游覽肇慶七星巖和鼎湖山之后,我便讓學生結合學過的課文寫作《登××山記》。有的學生記敘描繪了所登山的無限風光;有的由登山聯(lián)想到了登科學高峰;也有的學生由登山途中的摔跤爬起來再登聯(lián)想到自己犯了錯誤馬上改正,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來繼續(xù)前進……基本上達到了讀寫訓練的預期目的。
我在教《祝福》一文時,我先向學生提出預習思考題: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小說中大同小異三次描寫祥林嫂的肖像,特別著重寫了她的眼睛,這對刻劃祥林嫂這形象有何作用?學生認真預習之后,我稍加提示啟發(fā),學生就基本上能分析出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和她的形象、性格特點。在此基礎上,我又向學生提出了新的問題:造成祥林嫂悲劇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小說要以“祝?!泵??這么一來,學生的話匣子就打開了,對祥林嫂的死的原因也眾說紛紜。最后,我稍加歸納總結并布置學生寫作《從祥林嫂的死所想到的》。學生在習作中,各自分析了祥林嫂被迫害致死的社會根源,各抒己見。這樣,不僅讓學生掌握了課文內容,而且還注意了“文道結合”,教書育人,進行了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教育,達到了讀寫訓練的預期目的,比起老師將語文課簡單機械地教成階級教育政治課的教學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教學工作的最大特點,就是所涉及的對象是生龍活虎的學生,教師是天天和人打交道,不同于工人天天和機器打交道。因此,把學生潛在著的才智發(fā)揮出來,變得更加聰明,這是教師的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正因為這樣,教師就必須要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不能忽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和智力、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今天的教學,教師就應該了解學生的過去;為了學生明天的發(fā)展,教師就必須注重今天的教學。必須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對于重點學校和辦學條件較好的學校來說,要這樣做,并不太難;對于一些面上的特別是剛剛起步的學校來說,要這樣做,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肯定還有一定難度。這一點,對于曾在內地省重點中學教學二十多年、又在珠江三角洲的面上鎮(zhèn)級學校教學十四年的我來說,是深有所感的!但是,無論如何,必須朝著這個方向發(fā)展。教師雖然沒有“點石成金”之術,但也應盡力將“石”雕刻得好一點。當然,這一切,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作為教師,必須知道:這個工作是艱巨的卻又是很有意義的,必須經(jīng)過長期的反復的訓練培養(yǎng)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才能符合新課程理念對我們師生提出的新要求。因為,新的形勢要求我們教師決不能只做教書匠,而應該與時俱進,做適應新形勢的教育工作者,絕對不能靠硬拼、靠多搶學生的時間來應付考試和所謂的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要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實到實處,真正讓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得到全面發(fā)展。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源于鐘文暉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