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日子,多年未見的老朋友在微信上跟我聊天,說還保留部分我給他寫的信件,并拍照發(fā)給我??吹阶约航?0年前的字體,心里莫名激動。
在生存壓力日漸嚴峻的日子里,神經(jīng)已經(jīng)粗大、麻木,當看到自己親筆寫的書信突然出現(xiàn)在眼前,那一瞬間,時光恍惚倒回20年前;而帶給我的這一絲難得的激動,竟讓我久久不能平靜,一如寂寥的黑夜亮起一束微弱的火苗,我小心翼翼地捧著這束火苗,抱進懷里,呵護著,溺愛著,直至塵封的往事被點燃,內(nèi)心深處的記憶歷歷在目。
一
80年代末期,父親農(nóng)閑之余南下廣東打工,我們唯一的聯(lián)絡方式就是書信。
記得有一次,父親外出一個月了,還沒來信,母親焦急了,四處打聽,剛好隔壁院子有個人剛從廣東回來,據(jù)他說,回來的時候聽說有趟南下的火車出了事故,死傷很多人,時間剛好是父親出行的那些日子,母親急得直哭,哭完后,又去隔壁院子打聽具體情況,回來的時候憂心忡忡,嘴里一直念叨:應該不是那趟車吧,應該不是那趟車吧。
而這樣的自我安慰,一直不能打消母親的疑慮,我清楚地記得,那幾個晚上,我都被母親的抽泣聲驚醒。
就在家里愁云密布的時候,父親來信了,一切陰霾煙消云散。父親在信上說了很多,因為沒找到工作,流浪了一段時間后,現(xiàn)在終于有個落腳的地方,在建筑工地做事,一切安好云云。
父親每次寫信,給母親的幾頁,給我的另外是幾頁,字里行間,都是對家的牽掛,對我們?nèi)置脤W習的關心。回信的任務,母親都交給我,母親口述,我代筆。
與父親書信往來的日子,我了解了父親出行的路線:坐拖拉機到隆回,再從隆回坐車到衡陽,再從衡陽擠火車到廣州,廣州再轉(zhuǎn)巴士到深圳等地,行程三天。
如今交通方便,幾個小時就可到廣東了;通訊也日益發(fā)達,人人都有手機,隨時隨地都可以報平安。
幾分錢的郵票耗時十天半月的信件成了歷史,而寫信、收信、回信的日子,成了這輩子最深刻的回憶。
二
高中時期,寫了不少信,大部分是給報刊雜志投稿。
三百字的方格稿紙,一筆一劃將文章謄抄好,寫好信封貼好郵票投進郵筒,然后是漫長的等待。抱一絲希望,更多的是忐忑。這樣的心情,不能與同學分享,一切都在秘密進行,猶如早戀的少男少女暗地書信往來,生怕事情敗露丟人現(xiàn)眼。
一般是三個月就有結(jié)果,有些石沉大海,有些等來了樣刊與稿酬。
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xiàn)在報紙上,激動心情無以名狀,動不動拿出來偷偷欣賞一番,總覺得自己的名字是那么的帥氣,后來為了讓名字更多次地出現(xiàn)在報刊上,可謂廢寢忘食筆耕不止,以致荒廢課程暫且不表。
當高考落榜,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把罪魁禍首歸根于這些不著調(diào)的寫作上,這樣激情燃燒的歲月才戛然而止。
20多年過去了,再也找不到當年的執(zhí)著與激情,但是,當年的情景給我的青春一個鮮明的注腳,雖然是那么的不完美,甚至殘缺。
三
私人書信寫得最多的,還是在補習學校的時候。
眾多高考落榜生擠在破舊的補習學校的教室里,大部分是為了考大學而努力,也有部分人是完任務似的在補習,給父母也給自己一個心理安慰,甚至是心理暗示,比如我。
枯燥的日子里,給往日關系比較好的同學寫信,成了解悶的唯一方式。有些同學考上了大學,于是來信告訴我大學的生活,以及鼓勵我來年考個好大學;有些同學參軍當兵,來信訴說軍營生活的苦與樂,同時不忘附上一張戎裝照,令我等羨慕不已。
悶熱的課堂上,老師在講臺上激情慷慨講解高考題目,我們這些不愛學習的埋頭寫信回信。記得我前桌一個小姑娘,每天要收到七八封信,收到信后又認真回信,她的信紙很講究,是比較高檔的信箋紙,寫完后疊成“心”型或小紙船,裝信封的時候還放幾顆用塑料吸管折疊的星星。
于是虛心請教,我也學會了疊這些玩意,甚至學會了疊青蛙,擺在課桌上,一按青蛙屁股,紙青蛙便往前蹦一下,非常可樂。
前些日子,我想疊個紙青蛙給兒子玩,但是我拿起紙卻無從下手,抓耳撓腮也想不起來。
忘卻的,不僅僅是疊信的小技巧,還有曾經(jīng)給無數(shù)同學朋友寫信的內(nèi)容。
我們保存的,都是別人寫的信件,寫出去的,除非他們保留,否則,早湮沒在時間長河之中了。
四
2000年,我南下深圳打工,2001年,我基本是在流浪中度過的,沒有固定的工作,居無定所,因為境況不如意,我也沒給家里寫信,幻想自己是匹孤獨的狼,在黑夜的角落里默默舐舔流血的創(chuàng)口。
后來才聽別人說,那大半年,父母因為沒有我的音訊,到處打聽我的消息,甚至連父親這個無神論的堅定擁護者也改變自己的信仰,開始迷信了,四里八鄉(xiāng)地找那些得道高人問神,給我看八字。
而這些,是我永遠沒想到的,或許是我刻意忽略的。
兒行千里母擔憂。當我聽到這事,于是給父母寫信,提筆寫下“爸爸媽媽:見信如晤”的時候,內(nèi)心波濤洶涌,情感卻無法從纖細的筆頭傾訴,于是寥寥數(shù)句結(jié)束書信,當然盡是報喜不報憂的表述。
母親收到信的那一刻,應該是放心了,就好像當年收到父親寫信報平安時候一樣的心情吧。
五
當網(wǎng)絡、手機普及的時候,人們已經(jīng)不需要寫信了。
書信慢慢地被電子郵件、手機短信、電話替代,近年來,微信成了聯(lián)系的主要途徑,即使偶爾發(fā)郵政信件,時效跟20年前差不多,甚至更慢。
鴻雁傳書已成為歷史,親朋好友聯(lián)絡電話也很少打了,動不動視頻語音聊天。
快捷便利的同時,也沒有了“見信如晤”的期待與激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