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民間工藝亟需更多的行動者《宜春日報》2018年5月17日
日前,記者見到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靖窯黑陶制作技藝傳承人伍映方。正因有伍映方的堅守,讓失傳數千年的黑色陶瓷手藝燦爛回歸,把黑色陶瓷的藝術之美展現在世人面前。(5月7日《宜春發(fā)布》)
曾記否,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有著十分豐富的民間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活態(tài)的文化,不僅構成了中華民族深厚的底蘊,也承載著中華文化久遠的基因。然而現實是,如今有著不計其數的文化遺產正在急劇消亡,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在悄然消失,許多原本世代傳承的工藝在瀕臨甚至已經失傳。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榮獲宜春首屆“宜春工匠”稱號的伍映方,是一位傳承民間工藝的積極行動者。他用本地多種泥土進行配方,掌握了古人黑色陶瓷燒制技藝,以老虎墩蛋殼黑陶觚為原型復制出來的黑陶觚,達到了瓷的燒結程度,無釉卻產生了釉的光澤,因此被稱為無釉黑瓷。他的獨創(chuàng)破解了溫度超過800度以上就得不到黑陶的千古難題。伍映方的精神和成就,為保護和發(fā)展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了貢獻,在為我們留下鄉(xiāng)愁。
鄉(xiāng)土有界,文化無疆。作家馮驥才曾大聲疾呼出臺一部《文化保護法》。筆者認為有必要出臺一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同時,還要盡快提高全民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應該高度重視,加強宣傳力度,大力扶植人才,加大資金投入;各地院校也應積極培養(yǎng)相關人才,讓民間文化有生存的土壤,這才是最關鍵的——因為,搶救比研究更加重要。
拯救民間文化,企盼社會多涌現一些像伍映方這樣癡迷于民間工藝的傳承人,他們善于在傳統(tǒng)的工藝中打撈即將逝去的歷史記憶,甘做保護民間工藝的工匠、傳承文化遺產的行動者。
(林日新——湖南教育工作者)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源于林日新 ,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注冊用戶自發(fā)貢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武岡人網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不擁有其著作權,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通過郵箱(admin@4305.cn)進行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已輸入0/200 個字!
雙牌鎮(zhèn)寶山村:寂寞鄉(xiāng)土結緣“藥德”文化
土改犧牲的烈士不應成為無名烈士
武岡市鄧元泰鎮(zhèn)赤塘村,今年又到嘗新節(jié)
Jack,我在天弘的英文名
滔溪沖的六月六,刻在骨血里的鄉(xiāng)愁
武岡米花里的年味武岡視頻
武岡歷史沿革武岡概況
武岡農村婚禮習俗紀實武岡視頻
武岡一中航拍記錄片武岡視頻
關于武岡市武岡概況
宗氏典藏包裝項目文功文創(chuàng)
墻面翻新房修修
生金科技園生金物業(yè)
免責聲明:本站資料除作者特別聲明原創(chuàng)之外,其他均來自網上,若侵犯你的權益請告知,本站獲通知后將立即刪除!聯系QQ:165410523
Copyright © 2006-2025 武岡人網 ICP證:粵ICP備2023087779號 粵公網安備44190002007814號